刘天怜的画中风景,明显地带有自身强烈的姿态。乍看上去不外乎填满空间的很多花、很多鱼,在共同营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和感受,渐渐地,产生了独特的图式语汇。画面被灌注了年轻的艺术家对自然万物、自身生命感受的理解。单纯化的处理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
由此,产生了两个可以讨论问题的方向:工笔创作中面临的传统问题,是其一;另外,工笔画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趣的话题。
在国画成为当代艺术创作重要块面的今天,国画家所面临的困境,是个体无法躲避的局限。“继承与创新”俨然成为横亘在眼前的大山,雾霭茫茫,障碍重重。能否进入新的境界,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传统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当代智慧的寻求。
工笔画首先意味着传承,任何人都无法否定深厚的传统。它决定了所有从事工笔创作的艺术家都必须经历的基本技法和审美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画家对场景和对象的把控、选择。刘天怜师从林若熹老师,被要求不住地研习工笔的各种风格,从勾线到纹理的处理,刘天怜的刻苦、功夫,画面上的显现都是印证。
有趣的是,刘天怜的性格里那些逆反的动力,偏偏不肯受制于工笔的局限,她首先改变了习惯上的一些画面处理方式。告诉我们,工笔画与传统的关系,可以不是图式上的。图式和对象的变化,使她的画面既保持了工整严谨的小心翼翼,又具有全新的表述意义。画面呈现出的繁简自如,结构得当,一方面来自平面设计意念的语言组合,另外也借鉴油画创作中的拼贴概念。形式感的营造,历来属于工笔画的重要诉求,学院训练中,艺术史知识所提供的各种参考,为刘天怜创作带来的可能性从《镜子里有花》这样的画作显现出来。以数面镜子的折射交代出复杂曲折的“面”,彼此渗透,彼此观照,传递出强烈的构成感。由于距离和比例的变化,“镜像”甚至体现出一些哲学意味。
在着力营造形式感的同时,刘天怜所选择的对象,都倾向于传递日常生活信息,虽然不曾达到一个深入的以绘画写出历史的层面,她的探索,却能够透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由刘天怜的工笔画所触发人们的记忆,不仅仅是关于花鸟、春天,她所进行的组合,扩展出现代生活的某些倾诉方向,即便沿用传统的主题,“福星高照”、“莲莲有鱼”,都体现出超越传统的诗意。
其实,刘天怜已经用她的创作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我们还能用工笔做什么?我们很愿意看到从传统的语境中,生长出的新风格,它甚至具有改变我们感知的能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