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岩松 |
![]() |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
![]() |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
![]() |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
![]() |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
![]() |
山水城市模型 |
![]() |
山水城市模型 |
![]() |
山水城市模型 |
当地时间2014年6月6日,MAD建筑事务所“山水城市”系列之“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亮相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对于总策展人库哈斯提出的主题“基本法则”,MAD的答案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以这个理念为基础,马岩松与我们分享了建筑应具备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使命。
搜狐艺术:MAD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2006年,也带来了关于城市的项目“北京2050”,直至今天的“山水城市”,MAD的城市理论和实践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马岩松:2006年那个项目其实我们把天安门广场变成森林公园了,这个提案看起来是给城市增加了绿地,其实天安门作为政治中心,是不大可能发生这种事的,提案偏向一些讽刺的社会含义和政治诉求。事实上,中国现代大都市的建筑都是很强硬的,比高大上,比财富和权力地位,最后导致城市与人的感情脱节。但是在自然面前,人是平等的,内心也是平静的,能够让人抛开社会阶层之分,所以公园在城市里会起到社会融合剂的作用。这是我后来对“山水城市”一个更深层次的期望,希望借此让越来越尖锐的城市矛盾得到融合。另外,“北京2050”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是畅想,而这次我们把“山水城市”这四个字提出来,理论化,并且围绕这个理论我们有四个项目在实施。
搜狐艺术:与证大集团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
马岩松:我跟证大集团在价值观方面是有共同语言的,证大也在提山水自然,我们也在提,因而他们找到我,见了一次面就聊得非常好,就决定实践它。当然理论到实践没有那么容易,这其中包含技术层面、法规层面、市场层面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让成千上万的市民接受它。
搜狐艺术:从加拿大梦露那个住宅项目的成功开始,其实你很关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
马岩松:住宅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平时总是在讨论城市地标,但其实对于这种建筑你喜不喜欢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真正的生活。而南京这个项目其实就有很多住宅。我们现在正在与北京市政府合作设计一个社会住宅,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租房、保障房。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之前这类房子质量很差,设计缺少真正的关怀,他们虽然得到房子了,但却没有居住的尊严。
搜狐艺术:所以你的建筑项目愿意更多地服务普通大众?
马岩松:我非常希望能打通社会阶层。我认为所有的住宅都应该对居住在里边人的有所关怀,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在自然面前其实是没有穷富之分的。这其实是我们想做的非常理想化的项目。虽然这些屋子是给低收入人群设计的,造价也不高,但我觉得也完全能做得超过豪宅,因为建筑的质量其实不在花多少钱。那些豪宅不过是用些昂贵的材料啊,房子大一点,其实与普通住宅的差别并不明显。在这个政府项目中,我们希望有大片绿地,有社区空间有邻里空间,不用夸张的材料和昂贵的东西去装饰,但是人人有自己的院子和露台,就像我们小时候的四合院啊,像日本的民居啊,很多传统民居都是这样的,是很朴素的,但是这样的空间、和自然的结合让人觉得有尊严,是一种让人非常羡慕的生活。这样的房子让人有归属感。比如我们设计的公租房虽然只有30、40平米,但会有个十几平米的花园,这其实在大城市里就是一种奢侈。
搜狐艺术: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从设计上如何实现你提到的这些理想?
马岩松:比如我们设计的邻里空间,每三四户就有一个公共空间,每三层楼就有一个花园,在那里人们可以见面聊天,甚至可以打球、运动。另外,我们的电梯采用了十几年前的设计,每三层电梯才停一次,这样就需要人或上或下步行一层。其实走一层楼没什么大不了。这样每三层就会有一个社区感的空间,同时也降低了电梯运营成本。还比如我们非常重视商业区域的设计。实际上我们想把它变成一片村庄的感觉。村庄是能把人的尺度放在城市里的。因为现在很多城市都是大尺度,宽马路、摩天大楼,人在里边非常渺小。还有,我们把屋顶的部分做成公园,将同一个面积做了两次利用。再比如,我们的外立面,都是用白色半透明的玻璃制成的隔板,它通过一个固定角度来遮阳,但是并不挡光。还有很多设计细节……
搜狐艺术:你提到“人与自然共生的辩证关系”是建筑的基本法则,那么你如何看待库哈斯今年主题馆里的内容?
马岩松:库哈斯把建筑分解成门、窗、屋顶、地板这些,他其实还是把建筑当做一个各种元素的组合。比如之前北京市长陈希同把北京建筑的高楼顶都搞成亭子,其实这种嫁接完全是生硬的,没有体现出中国建筑强调的空间关系。回到山水城市,我认为还是要做一个朴素的东西,并且我们并不是单纯强调一些环保科技。虽然现在很多绿色建筑都在强调技术,但其实在空间使用上跟传统的建筑并没有太大区别。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