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
南京证大九间堂模型 |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模型 |
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 戴志康 |
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穿越城市(across cities)”得到了总策展人库哈斯的高度评价,Papar杂志更将其评为“最受欢迎的十个展馆”之一,而其中由MAD事务所马岩松所设计的“山水城市”再次成为各大国际媒体的焦点话题。这一次,马岩松不再“纸上谈兵”,他的设计已经破土动工,本次威双所展示的正是其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高山流水-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展览现场我们采访到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先生,以马岩松的话来说,正是二人有着相同的人文关怀和社区理念,才促成这次一拍即合的成功合作。
搜狐艺术:是什么动力驱使您做了“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这样诗意的楼盘,是一种自然情结?
戴志康:一方面,现在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断在创造庞然大物,却把自己置于非常渺小的地位,这些都让人感觉到不舒适。此外,城市的污染、压力等居住环境也愈加严峻。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开发商要去解决的问题。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们如何拥有一个低碳、美丽的社区,提高空间利用率,把人们从憋屈的空间中解放出来,如同冲破鸟笼的小鸟。高山流水,绝对不是用这样一个“山水”的造型在吸引眼球,实际上,这里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对山水自然的崇拜。我希望住在这里的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大隐于市,回归山野的感觉,通过室内外的联通,有豁然开朗的山居体验。
搜狐艺术:这听上去仿佛不是一个地产商人通常关心的事情,带有艺术家式的理想化。
戴志康:艺术家从来不处理这样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尤其是当代艺术家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彻底的出世,一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庸俗化。他们对当下的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古代文人也是这样。西方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把人们对上帝的崇拜转化为对人的崇拜,是处理人的问题的,而中国水墨画家笔下永远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场景。但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如此。上世纪50年代,从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座开始,有一批艺术家是处理现实问题的,比如说李可染画的《万山红遍》、《韶山》,石鲁的《开天辟地》,他们把山水画同现实生活、当代社会联系到一起。原因在于过去的文人还是小阶层,他为自己的小阶层和封建皇帝服务。我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艺术家是要为工农兵服务的。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提,这些艺术家、设计者都在为商业、为钱服务。否则也轮不到我这个地产商来谈人居理想。
搜狐艺术:和马岩松这样天马行空的建筑师合作有什么感觉?
戴志康:事实上我是一个非常难搞的甲方。他的设计再天马行空,我的要求是让他实现出来,要降低成本,我不要那种太知识分子式的无病呻吟。我们首先要具备现实主义基本功,再来点浪漫主义的畅想。我要处理现实问题,要让人民大众认可。
搜狐艺术:所以你的房子是既现实又浪漫的?
戴志康:我的基本哲学就是这样,一边做一边学。我学习的劲头比建筑师还强。我学的所有东西都能派上用场。我做社区就是让物质的房子和人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人人能分享体面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万科是做人人都有的房子,我要做人人都能够买得起的体面的房子。就是它要有审美。因为有了审美,有了非物质的追求,对物质的追求就会收敛,否则无休止的追求“更大”、“更多”,就是无底洞,那样就会挤压别人的空间。所以,“less is more”,少就是多,前提是你要有审美,要把审美带进来。我有个小小的空间,但比多大多大的房子更有心里和情感的满足。但是现在所有的社区建设里缺少审美,只知道比大小。所以我们要把审美带回到的社区生活里。如果一个建筑很丑,生活在里边的人心情也不会好到哪去。美带来善,丑带来恶,带来罪恶,带来暴利。
搜狐艺术:这次将“高山流水”带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代表这证大集团在艺术文化产业方面走国际化路线?
戴志康:其实“高山流水”的首秀是在我们喜玛拉雅美术馆开馆的时候,在那之后立刻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于是我们被邀请到柏林、这里(威尼斯)以及香港进行展览,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理念已经是超前的,我们所做的东西确实是社会所向往的。而且,我们也愿意把山水精神、自然崇拜贡献给世界。这个对于第三世界高密度国家来说也会是个很好的经验。我希望我们的探索成为世界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会在非洲、欧洲有投资。
搜狐艺术:今年库哈斯要在威双上梳理100年来世界建筑的同一化和演变历史,但了解历史是为了当下和未来,您能否分享下地产界,今后城市或者说社区生活的一个发展方向?
戴志康:我希望我们的“高山流水”在今后的30年内都是一个引领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人人都能够买得起的体面的房子,因此我们会节约成本、提高空间利用率、融入自然,最大限度的高密度开发,在高密度里寻找空间的美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