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安妮相识,我们是清淡的好友,隔段时间见面聊天,去年她不断跟我说起这本书上的事,我一直很期待读到原文。一次在画室喝茶,她说起要换个写作的名字,让我也帮她想想。我自然是想不出来。我出生就叫林曦,后来微博好玩儿,也随意起出来糊糊这样喜感的外号儿,名字只是符号,但这个符号里有好多讯息。
庆山是个好听的名字,有种有力的美,我挺喜欢的,像个清洁有学问的年轻男人。这和我认识的安妮很像。用她的话说,我们都是有些丈夫气的。
我留出一天的时间,做饭,读书,我依然喜欢和想要每天都看完一本书,我享受那种脑子里堆满意象,需要慢慢消化的感觉。不然脑子会有点饿。肚子和脑子都都想要兼顾好了。慧命生命一样重要。
我也喜欢看认识的朋友写的书,恰好我有好多写书的朋友。我想和别人看我画的感觉也许类似,看到一些如约而至的,也看到一些隐藏的未知。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是安妮到目前为止,最打动我的一本。我讲不太清楚原因,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呢,写生画起来比完全凭空画一幅画要容易打动人,因为造化和人工在一种融合衍生中。写作和画画是一样的,两个因素各自可以独立,但一定要兼有,一种是内容,一种是内容表达的方式。安妮从来就不缺她个性的方式,但一旦扎实的内容跟上,就会有全新的效果。
源头变了,活水清流。
一种价值观和情怀像一个手工打磨的镜头,会自然选择适合自己的画面,也赋予画面新的美,或者一个好的摄影师,会启发出镜头前的人一种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审美状态。
去年安妮给我写了新画册的序,可惜我的拖沓还没见着画册。我在她笔下很真实,但明显地安静贤淑很多。不能说这安静贤淑是我没有的,只是在她的镜头下被抽取了,这是她的灵性和本事。陆陆续续读过她的书,她坚持又勤奋地写了这么多年,随着成长诚实地调整方向。她是一个很美的镜头,但从一个只 90的头,变成了28的头,焦距变得越来越大,能装下的画面越来越多,我最爱我的28头,油润饱满,青翠欲滴。
书中这四位被访问的主人公,由于我整个去年见面都听她提起,所以,其实有了很多了解。但,还是被他们不一样的生活选择所打动,会自然地审视自己当下的一切。我想这就是安妮这本新书的使命,让每个读者,对自己牢不可破的生活模式认知,松动一下,看看新的可能,或是让已经走在自己承担自己命运路上的的旅人,感到温暖不寂寞。
这四位主人公其实有个共性,要么喜欢写字,要么喜欢画画,要么一生弹琴。人生变换,总需要一样依止,可居可游。到庄子 的世界,艺可通道,可通达,可证悟。
人生比想象地短很多,要及时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遗憾很难,但没有后悔其实相对容易。只有你真正得到你想要的,不是那些被欲望牵扯的索取,而是你的出厂设置里就设置好的那些兴趣和价值,就会有“得未曾有”的喜悦,相反,当然是一种隐隐亏欠委屈自己的怨忿,倦怠。 生活的每个相逢机遇,都只是预览,只有你的速度流量都跟上了,才能看到原图。
我也许也还没有真正走在这条路上,或许已经在了,因为每过一段时间,每忠实自己一步,我都有得未曾有的平静喜悦。
我在一个山顶看过明月当空,远处城市只是一条闪烁的丝带,古人也曾在这月下思量这些困扰和问题,只能, 月下披云啸一声,然后看好脚下,勇猛精进。
(来源:新浪微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