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 文、编辑_Lulu Chow
来源:《艺术银行》杂志第49期
长时间地凝视热闹非凡的时尚圈与历久弥新的时尚设计江湖,时尚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一、作为艺术最外在、最具功能性的诠释,这是自人类诞生起,最自然而然地用身体演绎艺术的方式;二、作为艺术最商业化的表达,时尚从诞生伊始,因其作为消耗品之属性,成为消费的载体,所以时尚本身因消费而存在。那么,好的时尚,好的时尚领军者和时装设计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预见性作为基础,这也是设计师与纯艺术家的最大区别,当然,也许这种商业预见力也是大多数成功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却不能对外宣称自己是艺术家的同时也是“商人”,而一向高调活跃的时尚设计师、广大潮人们却从来都不回避这一点。
任何过分地将商业与艺术割裂开来的行为与说辞,所呈现出的恐怕并不是姿态问题,直言不讳地讲,的确是智商问题,不得不说,这种狭隘的愚蠢,直接引向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双向毁灭。深入剖析开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平衡感的建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商业与艺术是不矛盾的这件事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怎样把握和看待一个被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所主导的社会,怎样理解服饰、设计与人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话题。而我们今天所探讨的“鬼马跨界”,其实就是聪明的艺术家们拿时尚开了一个玩笑,力求为人们呈现一个有关理性消费、品牌效应与生活本质间的深刻议题。两组艺术家采用了截然相反的创意逻辑,高调提纯VS放肆消解,但目的其实非常类似,全然为挑起从品牌到设计师再到消费者之间一系列针对消费本身的头脑风暴。
在第27届欧洲艺术和古董展览会上推出了行为艺术作品“Last Season”,他们将Prada、CéLINE、Chloé和Jil Sander等品牌的毛衣现场进行拆解,最后“还原”成毛线球。他们用这个被称为“丧心病狂”的作品,嚣张地诠释了“时尚算个毛球”的态度。
他们的作品“Last Season”,改变了人们与设计师专门设计而成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尽管还附着标签,但是这一件件品牌毛衣已经一点点地变成了毛线球。虽然,它们依旧是名牌,依旧昂贵,但却像画作一样,除了审美价值外毫无用处—因为它们已经不能穿了。Lernert & Sander表示:“浑圆的毛线球是希望与抱负的象征。”至于长度为1分38秒的录像,也不过是以富于美感的方式记录了两人“肢解”那几件毛衣的过程。
对于行为作品来说,观众的反应固然是作品的一部分,但真正的意义在这里:不同的人对于该作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奢侈品信徒们认为,尽管失去了作为毛衣的使用价值,但标签和毛线本身的高端质地依旧让这些毛线球带有一种大牌的威望;保守派将其意会为直指顶级品牌售价过高:的确,无论是Prada、Chloé、CéLINE、Jil Sander还是别的什么大牌,当一件售价900多欧元的毛衣被拆开、还原,最终都只是一个毛球而已;只有“NO Logo”族们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会欣喜若狂,正所谓“时尚算个球,阴谋而已”。
这便是该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吧:从品牌到代理商到各类消费者,大家都能接受,都认为自己看懂了—虽然他们的诠释大相庭径,那一对鬼马艺术家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一个成功的品牌意味着其logo、配色等形象细节深入人心。今天,品牌充溢于我们的生存空间。它们不再满足于充当具体产品可辨识的面孔,而是要鼓吹贩卖所谓的生活方式,尤为明显者,是其对潮流文化的借鉴利用,由此深度介入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而logo本身就是这一系列阴谋的突击符号。
近日,以色列艺术家Peddy Mergui打造了一个名为“Wheat is Wheat is Wheat”的艺术项目,利用起logo这一视觉特性,构想并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大牌风格的食品包装,如iMilk、蒂芙尼优酪乳、GUCCI罐头、LV肉肠、NIKE柠檬等。品牌logo、配色,甚至于字体和命名方式都被灵活运用起来,让食品看起来怪诞有趣又严格符合固有的品牌文化。艺术家也想借由一种幽默的形式,来探讨奢侈品消费与日常必需品之间的关系。与其作品同名的展览目前在旧金山的工艺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Craft and Design)展出,作品包括艺术家制作的包装盒,容器和案例图片,每个作品都是知名品牌的商标集合。
Peddy的作品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人们为大品牌所付出的高昂费用,究竟都花在了哪里?除了质量上乘的产品,是不是更多地花在了精美的包装和那些辨识度颇高的logo上?当香肠裹上了LV的外衣,牛奶装在Apple的盒子里,这些原本廉价的东西也瞬间变得奢侈感十足。Peddy并不是鼓动大家去做严肃的“No Logo”一族,而是本着整蛊的心态,给自己提个醒,戏谑讽刺之间渗透着明晰的消化与自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