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2013年开始,藉深港双城双年展之机,蛇口将其人文历史、空间场所和国际展事三者相结合,酝酿发展为一系列独特的蛇口文化事件,催化出激发城市发展的链式反应。这些活动选择在浮法玻璃厂、大成面粉厂等这些老工业区建筑中,并邀请著名建筑师共同研究,将这些老工业区打造成新蛇口的人地标,作为蛇口先锋艺术文化中心,一方面通过唤起人们对原有空间场所的重新认识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延续蛇口精神;另一方面则通过新的文化、活动创意行为的介入和触发,焕发原有片区的活力,发掘现实和历史的价值,继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活力发展。2014年,“蛇口再出发”在全球双年展的发源地继续延展,在1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共谋•共生”特展中策划“蛇口1979-2014”。展览不仅将对蛇口过去35年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梳理,还展出以“价值工厂”为代表的蛇口产业升级成果。当年蛇口的改革开放就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著称,作为“蛇口再出发”系列活动也刻意地选择一些先锋、前卫、更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活动,这也是传承蛇口精神,或者说本身也是蛇口文化的一部分。蛇口工业区要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成功,将蛇口打造成为中国滨海城区的典范,需要持续扩大品牌化影响作用,为需要活力的城市发展提供深层次动力。从“经济特区”到“文化特区”,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蛇口再一次出发!
![]() |
蛇口工业区是1979年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是比深圳特区更早的建设和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其创办者招商局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民族工商业先驱,其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可追溯到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之初。作为深圳“特区中的特区”,不仅孕育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知名企业,更是中国企业管理、行政制度改革的先驱;其作为企业的工商化过程,也是蛇口的城市化过程,发展出整合了地理、经济、社会、行政、文化等公共职能的“蛇口模式”。本书即以这五大维度为经,以蛇口与深圳之间的对照与互补为纬,展现蛇口工业区在1979到2014年间,从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到多元功能的“城市区”的演化,一方面是以蛇口为缩影呈现深圳乃至中国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对蛇口模式的梳理,即在变化的时空环境中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自我更新的方法。
作为一个以工业及物流业为基础的产业园区,蛇口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工业化阶段(以经济为基础、企业为中心)到社会化阶段(以产业园区为中心)到城市化阶段(与周边城市组群,多中心、多元功能)。最初作为政策与经济试点的蛇口,如今也逐步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并承担起教育医疗保险等社会职能责任。招商局作为蛇口工业区的执行者与管理者,将更多地参与到新生的社会化城市职能中来,蛇口工业区将逐步成为集“政治经济权威性因素”与“社会文化自发性因素”为一体的综合地区。
蛇口被称作‘改革的试管’,它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正有待于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这正是蛇口那些荒废的工厂真正的精神价值所在。——钟刚
蛇口工业区作为深圳发展的前沿阵地,一度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它的发展与建设为深圳提供了各方面的经验与探索。深圳作为蛇口的母城市,同时也为蛇口的发展经验进行更大范围的扩展和反馈,并提供更有力的基础设施条件及文化产业建设等环节的支持,形成一定程度的互相输出资源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深港双年展选择蛇口,将社会的聚焦点重新移到了这个渐于沉寂的‘现代乌托邦’,让特区的新一代市民走进这个有点陌生的 城市边缘,让他们在那些曾经牛气冲天、如今荒无人烟的工厂间穿梭,徘徊,追逐,这就像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城市通过自身,以时间和空间合成的丰富而复杂的交响变奏。”——钟刚
![]() |
这里值得特别介绍的是:由交通部招商局经营开发的蛇口工业区,在各特区的建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已使1平方公里范围的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兴办了14个企业,合计投资5亿多港元,年内将有5个企业先后投产。今年地租、码头、出售别墅等项收入预计可达2000万港币左右。他们的经验,一是招商局有较大的自主权,从工程勘测、规划、设计蓝图、银行贷款的对外谈判、签约都能自主,不像现在国内的管理体制那样,层层请示汇报。二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工业区指挥部与施工单位一律以招标方式,建立合同关系;工业区的企业对企业董事会负责,由企业决定自己的经营业务,招商局不予干涉。招商局在蛇口的办事机构,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设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各种专业公司,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经济效果。
蛇口的管理方式,为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江泽民(时任国家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对于整个城市来说,浮法玻璃厂本身代表的正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由蛇口开始的改革,正是属于这个城市的独特烙印。这些隐藏于建筑背后的意义使其价值早已超出了一座普通的工厂。阿尔多•罗西将这种蕴涵着集体记忆的建筑称作“纪念碑”,并认为这种已经与原有功能脱离的人造物才正是“城市精神”之所在。——宋玮
![]() |
文化:开启新的蛇口模式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局成功开发建设了10.85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作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开发区,蛇口工业区曾引领了中国改革开放,并对城市化发展进行有益探索。经过30多年开发建设,蛇口已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迅速发展为外向型港口工业区,继而又成为如今环境优美的滨海城区。三十年之后,在面临产业升级的新挑战、城市更新的新机遇之际,蛇口工业区提出了再造新蛇口工程,希望通过解决好蛇口再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继续探索出一条代表中国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方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这次“再出发”的道路上,蛇口将更加关注内涵式的发展,更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需求,而文化发展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蛇口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一直被工业区视为未来发展的最大财富,而对于附着蛇口历史文化的工业建筑,他们也倍加珍惜。因而,在老工业遗产的去留问题上,他们并未“大拆大建”,改造为居住用地获取更高经济利益,而是保留产业用地,引导新型产业替换传统产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