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艺闻
深度 | 价值 | 艺见 | 展览

解构主义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

来源:搜狐艺术频道
  • 手机看新闻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在伊拉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样,藉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富的世界。无独有偶地,织工也多半为女性。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她在那里就学时,该学院可说是处于黄金时期,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他们勇于做为全新的现代主义者,尝试捕捉不断变化的能量,增加新视点,企图为现代性提出新视点。不管是楚米的趣味狂笑、库哈斯的神秘拼贴,还是库克的宣示性,他们都将多向度透视、快速移动而强烈的造形,和科技性的架构,整合为意象-这些意像的表现乃是描述多于定义。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信仰新视点

  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结合上述两者,将新的认知转化为现存造形的重组。这些新的形体成为新现实的原型,在其中,所有事物重组、溶解后重回原点。藉由新方式重现新事物,我们可建立新世界并居住其中,即使仅经由视觉。

  扎哈即属上述的三种现代主义者,他并未发明新的构造或技术,却以新的诠释方法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以拆解题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现代主义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观,任由观者遨游。

  解构主义大师

  53岁的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8层高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

  多方位出击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留下的足迹

望京soho  摄影师:柳丁 


望京soho  

    望京soho

    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留下了大量建筑,比如北京的望京SOHO,在2014年建成后,从首都机场进入市区的途中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很夺目,一度成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

银河soho 

银河soho 

    朝阳门soho

    SOHO中国北京东二环内朝阳门soho三期 ,其设计费用就高达近400万英镑(约合4400万元人民币),潘石屹也称这是“不惜花重金”。尽管这个价格不菲,但潘石屹认为它是“物有所值”,并称赞扎哈·哈迪德是“非常具有突破性创造力”。他确信,朝阳门soho一定会成为与新央视大楼、鸟巢同样知名、同样壮观的北京新地标性建筑。

    扎哈·哈迪德曾在2003年与SOHO中国合作过,当初她设计的物流港“SOHO城”曾经震动了国内的建筑界。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

    2002年7月,经过甄选,最终扎哈·哈迪德带来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此方案展示的广州歌剧院是由两个具有动感的异形体组成,隐喻珠江河畔流水冲来的两块巨石。它是反传统的建筑结构,建筑整体是倾斜扭曲的,分不出哪根是梁,哪根是柱。

成都当代艺术中心 

    成都当代艺术中心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公布了在四川省设计的成都当代艺术中心设计方案,这是中国最大的文化类建筑,将以国际化的标准成为当地的艺术和音乐中心。

    这个波浪形的建筑图形暗示了一个波动的状态,灵感来源于四川独特的地形地势,成都当代艺术中心长条形的设计将于基地周围竖直拔高的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宛如空气动力学中自由翱翔的流线形状也暗示着中国古代图案阴阳太极图的形状。

香港理工大学创新大楼 

    香港理工大学

    扎哈.哈迪德被指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新建筑。该大楼称为创新大楼,将容纳该学院设计系的学生。

世博会埃及馆 

    世博会埃及馆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被冠于最具创意。 早在2007年,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开招标,全英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来“华山论剑”,其中就包括大师扎哈·哈迪德,参与英国馆竞标的47个方案竞争极其激烈,其中不乏大师级的建筑师和顶尖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通过专家评审最后入围的6套设计方案更是难分伯仲。最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决定发起一个竞选: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挑选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方案。

    于是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家画廊里,英国领馆为这6件最后入围的设计方案举办了一个公开展览,最终赫斯维克工作室独树一帜的“创意之馆”(Pavilion of Ideas)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最爱,也就是现在那个“种子圣殿”,打败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可惜了又少了一件她的真作。

    但是或许没有太多人知道,上海市世博会的埃及馆内馆的设置也是出于她之手。

    成就源于努力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

    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

   “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阅读更多搜狐艺术的原创内容
请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狐艺术相信 生活有别处 








arts.sohu.com true 搜狐艺术频道 http://arts.sohu.com/20160401/n443087926.shtml report 9876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
(责任编辑:赵本军 UC001)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