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艺闻
深度 | 价值 | 艺见 | 展览

第15届威双中国馆主题“平民设计 日用即道”

来源:搜狐艺术 作者:某月
  • 手机看新闻
海报
海报

  “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建筑总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建筑工艺并没有像高铁或制造业那样趁机得到提升和进化。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建筑‘试验场’,我们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但建造水平还停留在原始、简陋的阶段。这实在令人遗憾。” 建筑师梁井宇在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如是说。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正在高速进行的城镇化似乎预示着巨大的建筑市场,并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师眼中的“大蛋糕”。却同时令有理想的中国当代建筑师们忧心忡忡。建筑,作为人类活动所依赖的庇护所,作为社会文明的印记和精神象征,应该何去何从?答案一定不是在物质欲望的洪水中放任自流。

  梁井宇指出,“我们不断寻找一个新的未来去替代不完美的过去,只愈加陷入无节制的物欲和不满当中。追寻问题的根源,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正价值的失守。中国的古圣先贤的勤俭持家、敬畏自然的思想才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梁井宇凭借自己对中国建筑现状的多年思考、实践,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居住理念的研究提出以上观点,作为对总策展人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提出的“来自前线的报道”(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这一主题的呼应,成为2016年第 15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人。

  所谓“来自前线的报道”,无疑,中国建筑界就是国家现代化的前线。回归传统文化,即是从“前线”往回望,看看我们的初心是什么。而留意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才明白我们为什么建筑,需要什么建筑,什么建筑是聪明的。

  因而,今年中国馆的主题摒弃以往的弘大和抽象逻辑,提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官方做出如下解释:

  中国馆的主题“平民设计”服从于“日用即道”。它并非试图用未来替代过去,而是对过去进行打磨之后,将之融入今天的生活;它不干涉,却是积极调解社群生活;它使设计成果可以被大多数人所享用;它认为我们必须有节制、敢于担当责任,否则建筑学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就是要躬身学习祖祖辈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 重建我们的传统。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这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因为只有传统,才能成为现代化发展可持续的坚实基础。只有平民设计,建筑才能找回被遗忘的现代主义理想。

  简而言之,平民设计是指设计师放弃私我的形象标签及设计态度,以专业技能实现的高质量设计。在当下的中国,这更具体地包括如下特征:

  一、本土:积极采用本地的材料、工艺和劳动力,守望传统;

  二、节约:造价控制在平民可负担的水平;

  三、责任:以一个建筑项目问题暂时性解决,不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而能昭示对更普遍而深远的城乡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本届中国馆参展团队有九位参展人和机构,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构成。分别是(按英文名称字母顺序):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和左靖。参展人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这一主题,内容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杨梅竹斜街、大栅栏与Dashila(b)

 

  杨梅竹斜街项目是北京大栅栏文保区的保护复兴规划的一部分。它肇始于地方政府对这条市 容不够整洁、居民随意私搭乱建侵占道路资源、历史建筑保护状况较差的历史街区的美化工 程。场域建筑将这一委托转译成大栅栏文保区的复兴催化剂。通过四年的发展,催化作用所 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持续,杨梅竹斜街却已经在短短时间内变身为北京市最具活力的历史街 区。之前居住于这片与城市发达地区隔绝的棚户区的社区居民们,也逐渐重新融入到城市的 大家庭当中来。

  大栅栏创新计划 Dashila(b)既是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的延续、修正规划设计 工作,又是该项规划具体实施的一部分。在北京市及西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它负责:(A) 对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内容进行专业范围的研究、调整,并为政府提供政策与管理建议;(B) 对大栅栏的文化、历史资源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寻求文保区城市发展与社区民生建设的新 模式;(C)为政府、开发企业、社会资源、当地居民与商户之间提供开放的交流平台,树 立不同形式的居住与商业开发样本,鼓励和激发多模式的合作,保护及建设大栅栏。目的是 提升区域经济、丰富社区文化、重现大栅栏的历史繁荣。

  “无用之土地”,马可,無用工作室

 


  马可和她的团队,从2006年起,足迹深入到全国各地偏远的贫困地区,发掘当地的特色技艺,帮助手工艺人 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离贫困、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之上加 以艺术创新,为其注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为城市中热爱自然关注环保的人群带来富有艺术美感且经久耐用的生活必需品,以期“以手传心,以衣载道,大爱无界,天下一家”。

  “与食物有关的展览”,宋群,艺术家

 宋群"与食物有关的物"的展览,令人一睹"食"文化在中国的有序传承

  

  《与食有关的物》所关注的,并非美食。而是与吃相关的生活形态及其他。吃,是市井生活 的中心。在中国,吃从来都是天大的事。围绕吃的一切,也早已超越了饮食本身。历史地看, 吃是生活哲学。

  作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人。第二单元:事。第三单元:物。

  第一单元,由记录采访视频组成,选取 100 位普通人进行口述。每一个人的口述,都围绕一 件与食有关、与自己有关的物。每一个物,都承载了个人的生活记忆。 第二单元:事。由中国北方手工面食的纪录片,以及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吃的历史影像组 成。每一个围聚而坐吃饭的场景,都是时代变迁的注脚。 第三单元:物。由一组以中国北方面条为线索的器具构成,包括了耕种,收割,储藏,烹饪, 食用各个部分,从农具到厨具,再到餐具,贯穿从田地到饭桌的完整过程。

  藉此,试图勾勒出一个饭桌边的中国,一个时间的地图,与吃有关的山川沟壑,大江大河。

  “内盒院”,众建筑事务所

 


  内盒院是一个应用于旧城更新的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自推出以来屡获殊荣。内盒院的本质 是“房中房”,它提供了一种避免全拆重建 ,又相对低廉造价的方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居 住质量。内盒院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对这个离天安门最近的历史街区进 行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目前十多个内盒院空间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接下来还会诞生更多的 内盒院。

  “乡村建造学社” , 润·建筑工作室

 


  目前, 大量的传统木构民居被拆除,移建,败落,不适当的现代建造方式被生硬地植入。如何使本土建筑学重新面对当今江南地区乡村大量的新建需求,同时比较好的延续江南木构民居的气质底蕴、工艺,成为新民居建设第一线的问题以及关键所在。重塑民居的建造道德;改良以及传承建造工艺;延续民居的精神性空间是当今江南地区乡村民居营造的重点。乡村建造学社的主要任务是在古典木构的启发下去研发一种具备高度设计技巧以及工艺性的 “木构原型”,并最终在大量的乡村营建中实现预制化构件,现场工匠化营建。

  “耒阳市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王路,建筑师

 


  2006 年7 月19 日,“碧利斯”台风引发的暴雨与山洪摧毁了毛坪村原有小学的校舍。而毛坪村浙商希望小学则通过紧急筹资50万在台风之后崛起。它低造价的、结合基地、应用地方材料,并由村民参与建造,不但具有本土性格和人文内涵,而且富有时代精神。其设计实践是为贫困地区建造和在传承中创新的一次探索。为小孩子建造学习场所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 场所之中,不但蕴含了需要解决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也蕴含了解决矛盾的方法。

  “安住·平民花园”,无界景观设计团队

 


  北京大栅栏片区杨梅竹斜街66-76 号院夹道是因数百年来居住空间扩张“挤压”而成的一条 长度66 米,最窄处1 米,最宽处不足4 米的通道。居住于此的五户居民有老北京,也有新原住民和流动人口。这些彼此相邻但相互陌生的人家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利益需求。平民花园是由北京老旧街区中随处可见的废弃物组合而成的花池,使居住于此的五户居民能够在养花、种菜等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创造社区共享价值的理念。展览期间,这个装置会不断生长变化,参观者可以通过参与播种、种植与果实分享等活动来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斗室”,朱竞翔&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团队

 


  房屋采用了基本的格子形状组织,有高低凹凸,能够变化出无穷的游戏。灵活组件邀请儿童 重塑大地表面的“建筑”或者“风景”。在幼儿逐步学会使用身体,把自身跟现有世界结合 的空间敏感期,幼儿喜欢高低差别,乐于探索里外。狭小的空间、斜坡与楼梯会激发各种运 动来促进肌肉与感官的协调。此外,房屋具有便于维护、移动、重置的建筑便利,并结合当地气候进行材质和设计的适应调整。它是为中国偏远乡村学前教育开发的房屋产品,却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展场上,则成为参观者小憩的舒适所在。

  “黟县百工、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左靖

 

  2011年7月-2014年1月,左靖带领安徽大学学生经过近十次踏访,走遍黟县乡镇,共 寻访到九十项民间手工艺,2014 年6 月结集出版《黟县百工》一书。作为田野报告,它展 开的是徽州乡村的日常生活画卷。事实上,左靖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乡镇建设。乡镇建设的 真正用意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村寨集体经济,严格控制不良资本进村,保护好村寨的 自然生态和社区文脉,以及乡土文化的承袭与言传。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发展可持续的艺 术形式,比如与在地文化相关的公共艺术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实现生态博物馆、创意乡 村(民艺中心)和公共艺术的价值叠加,带动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项目地位于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镇。作品通过四个短片来呈现:一为“另一种 可能:乡镇建设”;二为“空间生产”;三为“文化生产”;四为“产品生产”。

  如何让我们的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大多数人?这届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也许能给出一些启示。即:回到日常生活,特别是回到传统生活中去“问道”。 在此,中国馆愿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分享它。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与改良、并可延续到未来的设计经验,这里有解决居住问题、环境问题的答案——日用即道。

  除了中国馆展览外,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参展主题及内容还计划将以巡展的方式来到各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之中寻找、挖掘、探讨与本次主题相一致的案例、作品。同时,各位参展人也会在此期间至现场进行主题分享,也会联合来自这些城市更多的建筑师、设计师及艺术家一起进行交流。同时在长达半年的展览期间,还计划组织学生工作营,在参展主题的框架下,同在校学生一起探讨和完成主题下的工作目标。而且会通过文本、影像、视频等形式,在后续展览及出版物中呈现。

  中国国家馆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开幕式时间:2016年5月26日下午3:00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2016年11月27日

  中国国家馆地点:Arsenale-Magazzino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30122 Venezia, Italy

  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具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所包含的国际视觉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分单、双年轮流举行。它们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并驾齐驱,堪称国际展示当代艺术的最高展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80 年首次举行。在30 多年的历程中,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事。

  

策展人梁井宇
策展人梁井宇

  梁井宇,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最初因数个艺术空间项目的获奖而知名。之后受美国《庇护所》一书影响甚大,并将之翻译在中国出版。2010 年前后开始信奉佛教。随后三年期间,任北京中心区域大栅栏历史保护区的总规划师,主持策划大栅栏的保护与复兴规划工作。梁井宇是北京建筑大学ADA 研究中心的教授,清华大学设计导师。目前研究课题包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甘地经济学,亚洲自然农耕,朴门学和阿米什人社区生活等等。现工作与生活在北京与温哥华。

  

 

更多原创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搜狐艺术官方微信

我们相信 生活有别处

arts.sohu.com true 搜狐艺术 https://arts.sohu.com/20160422/n445577479.shtml report 10740 海报“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建筑总量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建筑工艺并没有像高铁或制造业那样趁机得到提升和进
(责任编辑:石玥)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