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 > 观点
深度 | 价值 | 艺见 | 展览

2016艺术北京:有人赞美,有人也不

来源:搜狐艺术频道 作者:张宗希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6艺术北京:有人赞美,有人也不

  

2016艺术北京现场

  2016艺术北京:有人赞美,有人也不

  导语:2016年,艺术北京进入第十一个年头。作为第二个十年的开端,2016年的参观人数让不少人称赞:四天时间9.5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今年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官方提供数字为7万人),也远超在其前一周举办的台北新艺术博览会(参观人数2.3万人)。

  除此之外,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ART PARK”公共艺术展区的分类也让166家参展机构杂而不乱,对此大部分人们还乐意接受,媒体也多有褒奖,包括“校尉胡同5号——第二回展”、“当代陶瓷单元”两个主题展,以及期间做的“阳光未来儿童艺术教育公益项目”。另外,无人机航拍展览现场、自媒体绘画艺术坏蛋店现场直播与其合作的参展画廊并给参与观众免费发VIP卡,以及由顾长卫的一组摄影引发的关于“模仿与抄袭”的讨论,都给艺术北京增加了不少生趣与话题。

  然而同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代馆过于保守。这种声音多来自专业内,一位不愿具名的艺术界人士甚至吐槽到:“听说主办方主要精力都集中在设计馆了,下次继续要扩大规模,你们把当代馆砍了得了……哪个当代艺术博览会不是追求更加专业的服务,更加学术的内容?”,并总结:“艺术北京的问题是总体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

  究竟是“立足本土、完善亚洲”的艺术北京“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极具竞争力、国内极有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还是“总体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是当代馆的理念变了或只是一家之言?就此我们独家专访了这次博览会的参与者们:艺术家、画廊、媒体、观众等不同群体(并请他们各自提供一张现场照片),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当然,我们也在博览会结束后独家采访了主办方:董梦阳、李孟夏和金岛隆弘,也可一听他们的初衷。

  无论称赞或者批评,其出发点无非是:希望看到一个更好地平衡专业与大众、学术与市场、本土与国际的艺术博览会,而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

  观点:每个人眼中的艺术北京

 
 

  博览会是做买卖的地方,但对于艺术家而言更多的则是一次全面看作品的机会,尤其像我这样不大看展览的人,看一次一年就不用再看了。有几个感受:博览会的展位空间设置是标准白盒子,这对于一些作品的展示是优势,对于另外的一些则是劣势,比如有些空间项目型的作品在博览会变成架上雕塑或绘画之后,就感觉力量被削弱了。我很敬佩那些带了分明就不好卖但其实很好的作品的展位。在我看来,好展位要带有一点儿“反博览会惯例”的色彩,即要参与又要对系统本身提出反思,如果画廊在任何现场都能提供有意思的文化姿态,那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对于系统而言也是养料。当然从经营者而言,尺寸得宜,价格合适的作品还是参加博览会的保险选项。

  在VIP之夜的现场,我见到了好多在黑桥的邻居,有个段子是博览会不论是开在香港、上海还是北京总能时时假装在黑桥。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里的消息是黑桥艺术家四户着火了,心血作品被烧得一干二净——真是艺术家的噩梦!这就是现实:一方面是光鲜的交易、展览、大型博览会,一方面是安全毫无保障的简易工作室。艺术家在这样的阶级属性跌宕对比的环境差里生存着,这让我感觉焦虑,转了半小时就离开了。

  ——于瀛(艺术家)

 

  艺术北京自2006创立以来经历很多次自我改造的工程。曾经从「国际化」的是尝试过程回归「本土」的耕耘。这是非常好的选择,只有深度耕耘属于自己的土壤才有结实的果实。但是,艺术北京也必须注意到国际市场在未来更开放的条件下会威胁到「本土化」的市场,如何提升艺术北京的质量,区格更清晰的风格,更细致周全的服务,使「艺术北京」成为亚洲最好的艺术博览会,那么国际化的体质自然而生。

  目前的「艺术北京」做得很大,但大不一定是好。精实,才是艺博会应该追求的。因为艺术市场的业种非常容易自我淘汰,艺术收藏与高度审美是拥有文化和富裕社会才有的产物。所以它一定要用心做,坚持做,才会有成果。

  参加今年「艺术北京」体会最深的是:北京的收藏家来自各行业的菁英,他们的步伐跑得比画廊同业快,从九零年初的尝试阶段已快速进展到艺术史学习、知识搜寻、理性选择。画廊业不需要担心作品观念太新,艺术家知名度不够大,重点是,作品是否够强,画廊是否够清楚自己推出的艺术是什么?因为艺术市场表面的交易,不仅是金额,底子里是品味、眼光、睿智

  ——赵琍(诚品画廊总监)

 

  在一个大集市中,能找到许多吸引眼球的玩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现在的文化产品往往会抛去曾经文化标准,模仿别的文明,而最后我们发现这只是一个谎言。

  ——陈佩华(中央美院艺讯网英文版编辑)

 

  纵观这次ART北京,“张牙舞爪”空洞无味的作品少了,“精致”的作品多了,收藏者与画廊都归于理性,好的艺术作品总是能打动收藏者。

  —— 徐文(兰境艺术中心执行策展人)

 

  艺术北京是家门口最大的艺术博览会,是北京当代艺术的超级大卖场。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逛逛,好几百家画廊与机构聚在一起,能嗅到当下艺术与设计市场的最新动向和趋势,是整体了解艺术圈最便捷的窗口。作为艺术家逛完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作品,也很受启发,也认识很多新朋友。

  —— 田晓磊(艺术家)

 

  这次看艺术北京,整体感觉淡眯眯,甜兮兮的,没有几件冲击视觉的东西,也没有几件印象特别深的作品,可能这几年市场不好,参展机构越来越保守了吧。既然有了设计馆和经典馆,当代馆应该更先锋、前卫和实验性一些。

  ——张琪(栗宪庭电影基金运营总监)

 

  2016艺术北京创出了第二个10年的好开端,无论是参展商数量质量、还是成交覆盖比率、都显示艺术北京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极具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博览会。今年的艺术北京除了传统画廊以外,设计和公共艺术板块越来越有吸引力。设计板块的艺术衍生品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新技术新材料创造的产品也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欲望。户外的ATR PARK“艺术为明天”主题展,除了突出作品本身的张力以外,教育互动项目鼓励公众参与艺术创作,在艺术家的引导下一起画画和做雕塑,体现了艺术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稍许遗憾的是参展画廊或许受到功利性的驱使,缺乏对艺术未来的展望和引领,略显迷惘和乏味。

  —— 丁圆(艺术介入联合发起人、艺术总监、中央美院教授)

  插曲:顾导的一组摄影引发有关“抄袭的艺术”讨论

  事情起因是这样:导演顾长卫作品《红日》在艺术北京展出,有朋友看到后转给艺术家徐勇,徐勇认为这与他2009-2012年创作的《十八度灰》系列肖像作品语言非常相似,随发在一个艺术家谈论群里,艺术档案网首先发了《顾长卫 & 徐勇 作品是撞车吗?》,引起艺术圈里的关注与讨论。

顾长卫作品《红日》2015 
徐勇作品《十八度灰》2009-2012 
张华洁作品《照面》 2004-2007 

  接着公众号“华洁摄影”发了一篇《徐勇和顾长卫都歇一歇,虚化观念摄影在当代中国谁最早!》来纠错,指出“照面”系列曾在2007年9月的农展馆“艺术北京”展出过,时间上明显早于前两位。艺术家沈敬东认为,这是件好事,顾毕竟不是专业艺术家,帮徐勇炒作了一把,而与张华洁表面上看有点相似,但出发点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个案分析。徐勇回应,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普及和教育,让更多的人去比较顾导、华洁和《十八度灰》。

  而有更仔细的观众表示,顾长卫的代表作品是电影,展厅里那三个虚像只是一个有广场场景的局部,单纯单独地看似乎是摄影,但整体地看,只是一个有声音有映像有图片的三分之一。而整个过程中,顾长卫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公众号“抄袭的艺术”最后来了篇《顾长卫、徐勇、张华洁,哥仨个别撕了,坐下来聊聊,我请你们喝茶》,调侃了一下。艺术家徐勇对此表示:“很不愿意转发别人炒作性的东西了,但这条东西多少说明:作为一个伴随工业和科技时代产生刚刚脱离实用功能的新媒介,摄影内部的特性尤其复杂,其语言、概念和内在逻辑,我个人感觉是今天大多数人还没弄清楚的。这种情况再加上今天视频互联网传播方式,就给这一新媒介艺术创造、价值判断和市场,既带来无限可能性也带来混乱。这种情况像20世纪中后期绘画因摄影发明其实用功能被削弱替代朝向主观现代主义转型初期状况类似。当然这也成为有心或急于使用这一媒介的艺术家,可能充分获得或止步不前或撞墙栽跟头的时期。”

  也有人认为,源头还应往前推,虚化只是一种当代艺术的手艺,早滥觞成不算个人风格或者个人语言的工具。比如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早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里就已经做的炉火纯青。

  声音:艺术北京三人行

在这部分里,来自主办方的三位负责人分别从出发点、藏家与市场以及审美倾向等角度来谈2016年的艺术北京。

董梦阳:以诚实的态度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右)与品牌总监李孟夏

搜狐艺术:今年设计北京、公共艺术好像反响还不错。
董梦阳:好像是别的博览会所没有的,我们把它放在艺术博览会来呈现,其实还是沿着我们这条路子:尽可能的多元化,当下的艺术尽可能呈现,甚至年轻人的东西。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到细分的时候,大家还在接触艺术,什么是自己喜爱的艺术还不知道呢,也许是设计,也许是别的什么东西,我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呈现,也许其中某一个就成了他们的类似一个敲门砖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中国还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大家总爱拿国际上的一个标准,拿西方的参照,比如每年博览会总有记者问我,别的博览会没有拍卖行参与,我觉得我是本着一个诚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别的国家也没有一个拍卖行先冲出来成了一个市场的主流,国内是他们先冲出来的,那我为什么不先用它来带动呢,我利用它行不行?比如当很多人(通过艺术北京)知道有画廊时候,我觉得就可能分开了一些。

最近的采访中我总会谈到诚实的事情,就是我们真心的面对我们的社会,真心面对我们自己的一种需求,去做一些事情。先不用问,能学的就学,不能学的就慢慢来。尤其软件的东西,教育的东西,包括我们这个商业的过程,我们尽可能带一些教育的事情。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我能做的一些事情。也许人家真的很好,但好跟我又什么关系?关键是我们怎么能学习和进步的问题。

搜狐艺术:有点艺术普及的性质?
董梦阳:对,如果没有这些教育,只有了商业,就会很容易愚弄了人,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这个是最麻烦的事情。

搜狐艺术:今年有哪些遗憾之处吗?
董梦阳:还是有很多的环节,但我觉得还是未来怎么做的更好。品质的问题,服务的问题,品质如何提高,服务如何能更加精准。还能更加丰富我们的博览会,不见得规模有多大,但真的需要有丰富的好的东西来提升它,如何让我们艺术品市场的价格理性化、合理化,我都觉得是未来我要做的事情。

搜狐艺术:有些朋友包括艺术家提到当代馆里影像作品较少,没有单独出来?

董梦阳:其实是影像画廊提出的要求,我觉得他们提出的也有点道理,他们不希望单摆独个的放在一个馆里,更愿意融入到一个当代艺术的大家庭里,只是当代艺术里一部分一个形式,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成立一个独立的厅或专区,他们希望不要太另类,这样(合在一起)在展场中也形成一些节奏。

搜狐艺术:作为艺术家来说,可能他们一方面想让更多人去了解去认识艺术,另一方面可能也想看到实验性或先锋性的东西。

董梦阳:其实博览会归根结底是个市场,所有人需要在里面要效益,艺术家可能希望人们无偿去做。因为我们的基础构架是画廊,画廊是一个商业的公司,博览会也会做一些非商业的展览,比如校尉胡同5号,也支持他们去做,但所有这些基于我们的商业有所成功,有所能力了再去做一些,如果没有那么多能力,我们不是国家不是公益组织,也不是基金会,可能也没那么多精力。

搜狐艺术:其实也有些实验性的涉猎,比如私摄影论坛。

董梦阳:我们力所能及吧。对,你看门口(公共艺术区)也有一些,我有一个理念,不是说成了李嘉诚再去做公益,力所能及的时候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包括国内公益的,更实验性的,我也不排斥,只是看我有多少能力的问题。


  李孟夏:新入场藏家的口味与习惯正需要商业画廊去了解和培养

李孟夏 资深媒体创意人/艺术北京博览会品牌总监 

  搜狐艺术:今年艺术北京比去年进步的地方有哪些?

  李孟夏:从去年第十届博览会开始,艺术北京有意扩大了它的受众人群,我们非常期望这个时代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都能够关注到艺术,近距离的体验艺术,进而收藏和消费艺术。所以这两年我们不断的在大众媒体发出声音,在开拓新兴藏家资源方面,我们积极邀请新一代具有购买力和艺术鉴赏力的年轻藏家入场。

  具体展馆上,有不同的策展单元对比着看会非常有趣,如:位于经典馆内的策展单元“校尉胡同”里的5位中国雕塑家作品和室外公共艺术中来自国际艺术家的大雕塑做对比;当代馆内方力钧老师策展的中国当代陶瓷部分同来自京都的Sokyo画廊带来的日本当代陶瓷做对比;还有仍然是当代馆内日本艺术写真协会和国内三影堂机构带来的摄影作品可以做有趣的对比。经典馆的“ART BEIJING STORE ”严选了目前最具城市生活美学风格的品牌和个人作为伙伴推出for Art Beijing限量版产品,设计馆里有西方设计大师蒙迪尼,也有代表中国美学风格的半木。

  搜狐艺术:您觉得还有哪些遗憾之处吗?

  李孟夏:任何一个大工程,如电影,博览会,都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团队期望画廊,藏家,和观众每年都能感受到我们的进步,并且通过锤炼内功将每一次的遗憾降低到最少程度。

  搜狐艺术: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代馆里实验性或先锋性的作品比例较少,您认同吗?

  李孟夏:因为博览会不同于单纯的展览,它是由大量商业画廊根据自己对市场预测从而选择艺术家以及作品面对市场检验的平台,当市场非常沉闷接近无聊的时期,一些画廊会选择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家及作品来激活市场嗅觉;而当市场新鲜刺激不断然而依旧疲软的时候,嗅觉敏锐的画廊则开始推销比较保守的不那么冒险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而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藏家群体新旧更替,新入场的藏家的口味和习惯正需要商业画廊去了解和培养,很多习惯旧的市场氛围的画廊并没有敏感的意识到这一消费群体涌入而带来的多样化的选择,而另外一些画廊则为未来艺术消费市场准备了大量入门级偏讨巧新入门藏家的作品,他们也从这种选择中得到丰厚回报。

  金岛隆弘:希望我们自信亚洲美学

金岛隆弘 艺术北京艺术总监 

  搜狐艺术:今年艺术北京比去年进步的地方有哪些?

  金岛隆弘:我今年第一次担任艺术北京的艺术总监,我希望可以努力做好,所以我就先不比较去年和今年的不同。

  搜狐艺术:您觉得还有哪些遗憾之处吗?

  金岛隆弘:5月2号那天下大雨,我们和日本艺术家原计划带儿童去看看公共艺术,但是下雨所以所有的项目在室内了;另外感觉下大雨的原因也稍微影响了观众的流量。我认为明年的艺术北京还会更加进步,我们会继续需提高硬件设施和VIP项目的服务。

  搜狐艺术: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代馆里实验性或先锋性的比例较少,您认同吗?

  金岛隆弘:你的实验性,先锋性是指?

  搜狐艺术:可能类似之前展出过的阮初芝淳 、陈界仁这样的作品

  金岛隆弘:这两位艺术家是当代艺术里已经很重要的艺术家了。因为他们使用动画媒体,大家会觉得有实验性,先锋性。他们依然是前卫艺术家,但是现在的亚洲当代艺术里登场很多种前卫艺术家。

  搜狐艺术:所以大家可能比较期待看到新的当代作品。

  金岛隆弘:我觉得今年的艺术北京里面看到很多新的当代作品。我意思是,新媒体作品不一定“新的”作品,我感觉你有的当代艺术的概念比较旧。收藏新媒体的人也不多,前卫收藏家的想法也变成物质主义了。所以我想理解你的实验性、先锋性是什么?

  搜狐艺术:这个概念也有多重理解,我理解的是有主流艺术之外、大众审美之外的艺术形态或概念吧,不一定是好的或受欢迎的,却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看待社会或艺术的角度。

  金岛隆弘:比如今年的当代陶瓷是我觉得有实验性、先锋性的。因为西方当代艺术里很少碰到当代陶瓷表现,当代水墨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新的亚洲当代艺术语境。

  搜狐艺术:像今年的一唐画廊、on gallery 、北京现在画廊,感觉都比较有意思。

  金岛隆弘:我也同意他们展的作品都有意思,但除了他们之外也很多有意思的作品。现在世界的当代艺术概念有大变化,有很多种“实验性,先锋性”的作品。

  搜狐艺术:还有一个问题,您对本届博览会最满意的地方?

  金岛隆弘:今年我们策展了有中国、北京特点的专题展,比如“校尉胡同5号”、“当代陶瓷单元”,都是加入了有北京城市特点的艺术语境。在亚洲当代艺术里,很多人太相信西洋的艺术语境,但我希望我们应该更加自信我们自己的亚洲美学。

arts.sohu.com true 搜狐艺术频道 https://arts.sohu.com/20160509/n448453368.shtml report 13617 2016艺术北京现场 2016艺术北京:有人赞美,有人也不导语:2016年,艺术北京进入第十一个年头。作为第二个十年的开端,2016年的参观人数让不少
(责任编辑:张宗喜)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