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 > 观点
深度 | 价值 | 艺见 | 展览

梁井宇:一切有用的人类智慧都是相通的

来源:搜狐艺术 作者:石玥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专访威双中国馆策展人梁井宇:一切有用的人类智慧都是相通的

  导语: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人梁井宇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和多年来的城市建筑实践和研究,邀请来自建筑、景观、时尚和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九家参展方,从衣、食、住三个方面解读了一种表现于日常生活,却溯源于天人合一的智慧逻辑。展览内容或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或结合西方科学理念推陈出新,为当今社会过度物质化开出若干“良方”,为逐渐穷途末路的西方“产品主义”给出另一种可能。搜狐艺术推出《日用即道》独家系列专访,对话策展人、主办方和参展人,试图挖掘每一个展陈背后那些远未被了解的故事。本期嘉宾梁井宇先生,为我们阐述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思考过程,和他对中西方建筑文化异同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带头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是精英阶层,平民百姓则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一丝不苟的践行着传统文化精神。而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建筑理论还是中国自身的规划体系,一切有用的人类智慧都是相通的。

 

  嘉宾简介:梁井宇,生于1969 年,中国江西省。梁井宇是北京场域建筑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最初因数个艺术空间项目的获奖而知名。之后受美国《庇护所》一书影响甚大,并将之翻译在中国出版。2010 年前后开始信奉佛教。随后三年期间,任北京中心区域大栅栏历史保护区的总规划师,主持策划大栅栏的保护与复兴规划工作。梁井宇是北京建筑大学ADA 研究中心的教授,清华大学设计导师。目前研究课题包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甘地经济学、亚洲自然农耕、朴门学和阿米什人社区生活等等。 工作与生活在北京与温哥华

中国馆室内场景
中国馆室内场景

中国馆开幕式现场
中国馆开幕式现场

  当地时间2016年5月26日,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拉开帷幕。今年的总策展人正是2016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师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2014年,时任策展人雷姆·库哈斯以回溯“Fundamentals(本源)”的形式,对人类的建筑长河进行了一番梳理。而今年亚力杭德罗选择站立在库哈斯的对立面,提出总主题“来自前线的报道”。他阐述道:我们应该在条件有限的状态下学会什么是可用的,而不是抱怨失去了什么……这份‘Reporting From the Front’不会只是一份记录人们谈话的编年史,我们想要平衡对未来的希望和严肃性。为美好的生活环境而战不会是一个轻松浪漫的过程,因此,这次展览将不会是一次单纯的声讨,也不会有热烈的讨论,更不可能是更衣室里鼓舞人心的谈话。”

  看到总策展人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的论述报告以后,梁井宇随即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建筑现状? 它的前线又在哪里?”过去的五年时间,梁井宇作为一个在西方接受教育并工作的建筑师,开始介入到北京大栅栏地区的旧城复兴和改造项目,开始对北京的胡同生活和中国四合院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搜狐艺术:您认为中国建筑的“前线”在哪里?

  梁井宇:我带着改造的思路进到大栅栏这个片区,慢慢发现随着了解的深入,反而开始受它熏陶,向它学习,反过来发现它的珍贵价值,并为这样一种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生活方式没落的现状而感到惋惜。专业人士没有对它产生足够的重视,普通百姓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普遍持消极、逃离的态度。但是事实上,从很早以前,中国人在建造方面,在居住生活方面,实际上一直都充满着很多的智慧,而且也相当的成熟,有它的先进性。作为中国人,我们可能都看过故宫,看过颐和园,看过苏州园林,但那都是给皇家、给少数人的建筑。相反,四合院在这些平民的建筑当中,经历了三千多年,原型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就很让人震惊,也非常值得学习。

  慢慢的我发现这里边有很多优点,但是这些建筑实体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了,那我就想,这个东西如果被我们这一代再丢掉了,那后人可能都没有机会见到这些宝贵的东西了,这件事其实相当紧迫,在我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前线”。这个前线,别人都在往前冲,都住着现代化的建筑,盖更多、更大、更高的房子,并且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可是我就感觉到,我们好像忽略了这一块儿,如果我们再不捡起来,我们就丢掉了,丢掉了也可能是没有办法恢复的损失,这种紧迫感从11年开始,基本上一直持续到今天。

现场展览宣传物料
现场展览宣传物料

  当然,这个紧迫的事情,表面上看还是建筑学的,但是把它放大来看,实际上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危机就更大。这个危机是来自于我们自己,首先我们把自己文化的根给抛弃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西方的一整套价值观再进来以后,我们对西方文化里面不良的那一部分的抵御能力,比西方人自己还显得更差。西方有自己一个长期的发展主线,同时有宗教,一直维护着它的价值观不会偏离太多。但是我们从西方学到更多的是消费主义,是物质至上的那一部分。中国把自己的传统的东西丢掉以后,我们就对这一块儿没有免疫力了,西方主流价值观里面不良的东西,反而我们把它当作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中国今天看上去,比西方的很多成熟发达的国家还要更加看重物质,更加热衷于消费,并且已经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一方面好像是全世界都看见中国人像土豪一样在花钱,另一方面,我们国内发展那么不平衡,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健康恶化,其实都是因为这样一种短期的、对于物质极大的追求和贪婪,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这种恶果又变成了这个国家当前更大的一个危机,或者说是更大的一个“前线”。如今,好像所有人都觉得应该是过这样一种生活,可是其实物质至上、消费主义,也就近十年,二十年才开始。

  从这个角度往回看,我们丢掉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变得更加的重要和珍贵。它完全能够让我们自身非常健康、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治疗消费主义弊病的良药。

马可《无用之土地》
马可《无用之土地》

  搜狐艺术:中西方建筑体系的差异性在哪里? 在大栅栏这个复兴的项目中有什么体现吗?

  梁井宇:其实中国现代建筑学是梁思成从美国带回来的,而美国的建筑体系最早起源于巴黎美术学院。所以整个中国现代的建筑师,基本上是受到西方的影响,甚至包括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也是西方的研究方法。其实中国人谈建筑学,已经忘了自己的体系。这种遗忘既发生在近代,甚至也能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元明时期我们的造园技术非常高,手工艺也非常发达,但是当时代表我们中国建造文化最重要的著作,都在这几个朝代更迭的过程中相继地失传过,比如宋朝的《天工开物》,以及明朝的《园冶》等等。后来到了清朝甚至是民国时期,反倒是从日本、从韩国又传回来一些。也就是说在没有西方文明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体系传承就已经很曲折、断续了。

  新中国以来大多数城市规划的理念来源于前苏联,虽然苏联也是西方体系的分支,但和西方现代建筑理念仍然有所不同。前苏联的建筑体系,拿交通来说,它主张支状的道路体系。首先是宽的路,分割成各个不同的功能区以后,就变细变细再变细,像血管那样,呈现一种树状的结构。而西方则采用另外一种体系。它主张网状道路。小而密,每条路都不很宽,而且宽度基本上是统一的。

  但是这些前苏联的体系其实是和中国传统道路体系格格不入的。即便是从唐朝开始有大的路,有城墙,但是到了民居划分片区的时候,其实更像今天西方这种路网体系。这个就在胡同里有体现。因为胡同里的房屋都是南北向的,形成的胡同就成了东西走向。北方的胡同比如北京,街里面都有条,条都是东西向。南北向的街就很少,然而却成了很重要的商业街,比如东四、西四这种垂直于条的街,交通量都很大,也很容易变成商业街,再发展就变成了很重要的城市。这种格局其实有它非常大的合理性和吸收能力。

润建筑 木结构
润建筑 木结构

  说到大栅栏这个区域,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虽然那么小,它也是这样一个肌理。我们当时为了奥运会要恢复前门步行街系统,就切断了原来的机动车交通,就把前门东路和煤市街变成两条服务于前门步行街的机动车道。这样一来就把整个大栅栏原来的肌理破坏了。政府规划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两面性,一方面好像交通改善,但是另一方面,商业街原来的气氛和完整性破坏了。老北京逛个前门,走到大栅栏这个口,向西拐,一直逛大栅栏街,结果现在就变成了逛到门市街就没得可逛了,大栅栏这条街商业基本就断了。对于这块有机的肌理的切断和伤害,是我开始进入大栅栏的第一个学习。

  大栅栏地区其实一直都是生机勃勃的,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它变得好像是棚户区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善待它,没有发现它本来结构所具有的潜力和价值。这个时候我发现其实一切有用的人类的智慧,它都是相通的。西方真正很多有价值的、闪光的东西,跟东方传统的很多东西是能够互相解释的,这个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搜狐艺术:这次中国馆的主题是“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这个想法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梁井宇:大概是在2011年左右,做大栅栏项目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有价值,但是当时我感到很绝望,或者说很悲观,因为第一,我觉得真正能够看见它好的人,非常非常少。第二,好的东西,也确实不太被人能接受。再有就是,要把它传承下来,困难重重,基本上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目前通常的情况是,大家觉得老东西好是好,能当博物馆,但是现代人不愿意再去住,等等许多问题。所以我也是没有什么信心。后来有一次我跟黄永松老师聊天,也是向他请教,请他到大栅栏来帮忙出主意。后来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山西面馆吃饭,菜还没来,我们聊着什么聊到王艮,就是王阳明的学生,他曾经说“百姓日用即道。”,但其实“日用即道”出现的更早,早在春秋战国,墨子就提出来“不为观乐而设计”,就是不为装饰而设计,不为刺激消费而设计。

  我忽然觉得一下子里边有很多可能性。我想到抛弃传统文化的,是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胡适提倡白话文,包括他自己写东西,包括政府,都不再用文言文,强迫大家转到白话文。也就是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否定,其实恰恰是从对传统文化的,由最深理解的人开始的。我们原来所理解的这个传统文化,可能更多的是在纸面上的,在文学课本里,在书上的,都是很抽象的大道理。但是你回到那些非精英人士,就是我们所说平民百姓,在平民百姓当中其实处处都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黄老师讲他做过一本山西面食的书,从耕种开始,到这个面食的制作过程,我们能体会到中国一整套的文化,并且这个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文化大革命也没有革掉的。自古民以食为天,即使国家改朝换代,吃这条线索,一直没有断过。那么与此相似的就是衣食住行的很多方面,都没有断过,越是偏远的地区,越是贫困的地区,当然他们可能是因为贫穷,交通和资讯不发达,所以被迫不得不沿用老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可以看到在反而是在中国的非精英层次、平民层次里面,保留了很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用具,包括饮食习惯,甚至是家庭的作息等等,都没有断掉。所以让我感觉到了还有希望。所以日用即道不是讲怎么挽救中国文化的大道理,那个大道理,其书本里倒真的都还在,文献非常丰富。关键在于,我们今天已经不能理解它了,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理解它,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做到知行合一了。

  这里边有两点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敬畏自然,第二就是劳动。这两点实际上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两点,在平头老百姓里,没有读过书的,甚至文盲老太太都做得到,而且做得比今天很多精英做得还好,这个是我觉得“日用即道”里面可以说出来的那一部分。当然,“日用即道”比这个还要多,还要复杂,深入到农村,深入到边缘地区你才能了解。

  秉持这样一种思路,再来做设计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我想回到设计之上的一种新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或者是设计对象,或者设计的目标,就叫平民设计,所以这两个东西是这么出来的。

朱竞翔 斗室
朱竞翔 斗室

  搜狐艺术:所以您认为这次中国馆的展览是为未来中国设计指明了方向?

  梁井宇:我觉得要这么说吧,它就又变成了一种口号,一种宣言式的东西。恰恰那个东西就变得很抽象,会变得好像不过又是提出一个什么设计概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倒宁愿不去推广它。但是同时,我还是希望把这种工作方法和价值观能够传递到更广阔的团队当中去。我们不是说未来中国就是这个方向,因为中国是很大的一个国家,人口和区域都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实际上可能是,我们需要更多地走到平民当中,更多地关注日用。但是每一个人对设计和对道的理解,恰恰是开放的。我们的概念绝对不能用“代表”两个字来说。中国这么大,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可言,但是在中国未来的多样性实践当中,我希望我们回到这个,大多数建筑师在之前的二三十年中比较忽视的部分,就是对于平民和对于日用的关注上。如果说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搜狐艺术:这次展览的内容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应该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梁井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其实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平台。国际上对中国建筑的理解还是非常的有限和脸谱化的,大部分的人还都是通过报纸和媒体来了解。而这些媒介报道的那些曝光率非常高的建筑,本身就是僵化和固定的格式。这就使他们对中国建筑的面貌陷入一种片面的理解。“平民设计,日用即道”,虽然更多的是针对中国建筑界本身,但同时我也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机会,可以丰富国际对中国建筑的整体认识,因为这部分恰恰是我们自己的,也恰恰是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现在除了中国的古塔以外,新的建造和高等建筑,有哪一个不是西方的建筑体系和理论体系下诞生的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中国建筑,其实你拿到西方去,就算是被认可的建筑师的某个作品,也无法把它和中国的文化建立任何的联系。所以中国建筑只不过是变成了西方建筑版图的一部分。表面上是融入了主流,一说现在最重要的当代建筑地图,肯定在北京点一个点儿,广东、深圳再点几个点儿,好像跟纽约、芝加哥、伦敦一样,再加上几个中东的城市放在一起,好像我们是融入世界了。但是在这个融入的过程当中,没有人把你当作是中国的东西。就是说中国的文化跟中国的建筑完全脱离开了,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非常糟糕。你要反观日本就可以看到,差距还是很大的。

  搜狐艺术:除了中国馆,今年您还会比较关注哪些国家馆?

  梁井宇:我向来比较关注的,一个是亚洲国家,因为亚洲国家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相似的,或者说是相似的历史根源下诞生出的不同的新的文明,那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互相借鉴和相互启发,比如说新加坡、越南、泰国、日本、韩国这些,我觉得都是很有意思的,都是我关注的重点。还有一方面,比如说像南美洲,当然,今年的总策展人亚力杭德罗也来自南美洲,南美洲的展览我觉得应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可以多去关注。但不是说只是因为策展人的南美人身份,更多的原因是,南美代表一种发展中的国家的新兴思路,那个思路其实和中国在发展的梯度上有很多可比性。包括非洲、埃及,再加上南美洲,这两部分展览也会很有看头。所以,我是觉得,如果要和中国发展相关联,这两部分其实都比较有意思。

中国国家馆主题:"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文化部
开幕式时间:2016年5月26日下午3:00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2016年11月27日
中国国家馆地点:Arsenale-Magazzino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30122 Venezia, Italy

 


关注搜狐艺术公众账号
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arts.sohu.com true 搜狐艺术 https://arts.sohu.com/20160527/n451785678.shtml report 9756 导语: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策展人梁井宇结合中国哲学思想和多年来的城市建筑实践和研究,邀请来自建筑、景观、时尚和艺术等
(责任编辑:石玥)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