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2日, 当代工笔画家高茜、张见双个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花笺记——高茜个展”将展出艺术家高茜近10年创作的15组30余件作品,“见微集——张见作品展”是艺术家张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2017年这20年来创作生涯的首次全面性回顾。
“花笺记——高茜个展”
高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专职画家,是当代“新工笔”的代表画家。《花笺记》,原是明末清初流传在广东一带的木鱼歌唱本,曾经影响了歌德的诗歌创作。它以优美词句讲述了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眼前多少离人恨,对花長叹泪偷涟……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帶一枝归”《花笺记》中描绘的古時男女情愛,往往借花起意,聞香賦兴,凭依各种花姿芬芳,于窗前闺內倾诉相思,花之香气,与魂魄相連。而于高茜,则是沉湎于花香和情感的微妙緊密关联,她用笔尖的描绘,给花写了封美妙的信件。工筆的细膩轻柔,花与蝶,交尾昆虫的片断画面,宛若《花笺记》中少年男女反复相思、牵肠挂肚的恋爱曲折。在高茜给“花的信件”中,我们看到她们之间彼此这种单向的单纯的关系,就好像不经意的交谈,话题微不足道却撩动心弦,在每一个仓促的人生中都闪过一个动人的契合点。
高茜 游仙窟之三 65x47cm 纸本设色 2016 |
高茜 玉交枝之一 41×131cm 纸本设色 2015 |
高茜 花笺记之五41x133cm 纸本设色 2014 |
高茜自述:
绘画象是生活碎片式的经历和体悟,思维和图式总是若即若离。
偶尔,思想走到哪里我会记录下来。类似“忧郁症”、“轨迹”、“表现欲”等问题,一旦找到可以付诸于形的物象时,就会成就新的作品。很多人在没有看过我作品前,是无法联想那种画面中的并置和组合的。就像茶跟咖啡,似乎是相互背离的,不搭调的。当代与传统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文化的脉络是一以贯之的,如果能够把握住文化的根基和精髓,技法也罢,所选择的意象也罢,在当代和传统上的划分都只是表面。将看似代表着传统和当代的不搭调的意象进行组合,表面上是将这二者进行抗衡对比,但其实是一种制衡,混融了二者的空间,倒是让各自的意蕴更加地耐人寻味。
高茜(摄影:吕海强) |
艺术简历:
高茜
1995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至2013年,就职于上海美术馆。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见微集——张见作品展”
张见是中国当代水墨阵营中新工笔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此次展览名为《见微集》,取义“见微知著”---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从细小的事物中反映出其中蕴含的真理。展览作品体现出张见一直在不断思考和变化。从不迷恋一时的成功,而不断的迈向新的成功。展览既是张见个人绘画风格的探索史,也可视为新工笔绘画的发展缩影。
张见 蓝色假期之二 70x50 绢本设色 2013 |
张见 袭人的秘密 71x51cm 绢本 2007 |
张见 2002之秋 55x44cm 绢本 |
张见自述:
如果自身产生不了新鲜的“血液”,任何事物都将死去。我们有能力以文化的新鲜“血液”,激活古老的文明,捍卫传统的尊严。而传统本身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而人们一般认为的传统往往只是小传统,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图式、技法、材料之中。小传统就像一个人的长相、外貌容易改变。而大传统更像是一个族群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基因相对稳定。我们要打破的是小传统,要激活的是大传统。不破不立,当然破立之间鱼龙混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沉淀和筛选。
中庸、迂回、超自然、性高远……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品质。而重提传统美学的重要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它都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化的进程中最可怕的是丧失独立的品格。当中国在全球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渐重新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我们除了需要“自觉”,而且需要“自省”。
张见(摄影:吕海强) |
艺术简历:
张见
1972年出生于上海。
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