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俊杰的《桃花源里的人们》,是他对国外生活感受的写照。同时也是他对“观看”这一动作的重新认识。
他的作品有一种诡异的气息。透过墙上拳头一样大的孔洞,一双双略显苍白的脸隐隐露出,他们用同样苍白的手指扒着洞口,仿佛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眼神却又显怯懦,仿佛急于躲藏。当这样一系列作品摆在你面前,你马上会陷入目光交织而成的旋涡,旋即成为被观看者。看与被看的角色发生了互换,观者观看的权力被剥夺,并且每一次观看的尝试都会被那些空洞的眼神反射进观者内心。这种由联想产生的不安感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观念,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墙内人”。
作品用浮雕的语言将墙内人物表情和“墙”的质感塑造得异乎真实。不完整的面孔虽然相貌明显不同,但是在格式塔心理的作用下,仿佛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是观看者自己。通过将观者置于被观看的环境下,赖俊杰成功将置身事外的“墙外人”转换成了被墙包围的“套中人”。如果借用当下的术语来讲,这是一种“浸没式”的恐惧。
佛罗伦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圣洁的百花大教堂,与所有美好的想象相连。可是在这么一座城市生活的赖俊杰,却创作出了像《桃花源里的人们》这样犹如诞生于潮湿的阴暗角落的作品。这种反差也许正是异国生活无法调和的“二律背反”。熙熙攘攘的游客匆匆而过,并没有为这座城市带来真正的交流。语言文化乃至观念的差异都让艺术家内心产生了一种无法打破的隔阂,所以他只有选择躲在自己缔造的桃花源,既保护自己,又逃避现实。而墙上的洞,恰恰是这种逃避背后的某种不甘,不甘于被孤立,不甘于被阻隔,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抠掉心墙上的土,慢慢地抠出一个洞口,由此去打量这个世界。或许有一天,这个洞口会越变越大,心墙解体,新世界赫然出现。也有可能,他会用土一点一点把洞口封上,鸡犬之声不闻,窗外之事不顾,安心做个桃源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