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画家不问道了,古人批评说“勤于思而不问道”,现在就是说只能做一个画画的画匠。不懂事,不会做人,过去要做官,人品必须要正,学而优则仕,当官是人的楷模。元代、清代以后,不用汉人了,汉人那些修养很高的人没事可干了,搞一些做一些艺术方面的工作,他们的精神质量是很高的,人格是很高的。赵佶虽然搞政治不是很合格,他在精神上、在绘画上仍然是领袖,在他的作品里面,那是堂堂正正,竖正气,有君子之风,现在我们哪个画家能到达他那种境界……[详细]

霍春阳

  霍春阳:美术教育家、著名书画家。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含道应物:霍春阳书画展





霍春阳书法

此次展览,是霍春阳先生在台湾举办的首次个人书画展,集中展出了霍先生历年来创作的68幅书画艺术精品。通过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充分展示了霍春阳先生的艺术成就。这位饱学之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通古融今,其书画艺术创作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秉承了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饱含着作者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深含着作者的文化底蕴、精神境界、人格追求和道德修养,也充分体现一位优秀艺术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了霍春阳先生近年创作的10幅山水画小品,笔精墨妙,峰峦出没,云雾出岫,不装巧趣,皆得天真……[详细]



春阳论艺





霍春阳作品

抱瓮覃思

有道是“虚而灵,空而妙”,只有在用笔上的虚虚实实以及恰到好处的“知白守黑”,才能给人一 种空灵透澈的感觉。中国绘画讲究“大胆落墨,细心收拾”,就是说,落笔时一定要磊落,收拾时一定要尊重些理性,不要“轻举妄动”,局部不要破坏整体。作画时不仅要注意画面物体之间的顾盼、照应,还需要注意题款和印章的位置,因为这也是画面整个布局的一部分。有些画适合于长题,有些画面适合短题,题款的字体选择等,都应该切合画面的动静关系、浓淡关系等详加考虑。比如说,画面动一些,题款相对就静一些;画面碎一些,题款相对就得整一些;反之亦然。此外,盖图章也是丰富画面的一个重要手段,印的多少,应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安排。总之,不管如何安排,最终应归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详细]

春阳九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境界的包容性,在国画创作的广义上已达完满的“无对之境”,即一种永恒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对每一个游于艺者皆为终生之事,古人之所以具备不可超越性,并非今人退步,而是它的完美如天地自然般出现并永存,这也是从古至今常与变的自持状态。

“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与天地同在,所谓“始终如一”者是也。一是本来状态,素朴、博大、无边,非今日、明日之士所能企及或变革,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应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修炼这个“一”上,即传统文化永久不变的精神内涵,以期修行到与万物同体。这是一个从思想方法宏观角度认识问题的核心所在,只就此而言,可以搁置探索,在精神追求上应持宁作牛尾,不为鸡头的态度……[详细]

感应生命的经纬

艺术不能刻意地追求个性,越求越不真,风格是在绘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像惊鸿一瞥。春光乍泄不留踪影,是一种禅宗式的顿悟,是艺术家天赋直觉的诚恳反映。艺术应该淡化个性,崇尚中正,不求怪异。只强调个性成不了大道,把艺术的共性容纳得越多,艺术的个性才越有价值,才会升华。个性存在文野之分,个性价值取决于它的内含量,不脱离艺术境界的静、淡、松、简的丰富博大的个性精神,才是永恒的。“怪异”的东西是短暂的,瞬间的,没有生命力。“圆能通,通变则久”,做人与艺术同出一理,人要与生存环境和谐,环境要与整个宇宙和谐,强调个性是分裂的,强调共性才是归一的,东方思想因其已达归一的境界,才如此博大精深……[详细]

中国画要有中国的艺术境界

境界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它深深地扎在中国这块十地上,达到了这个境界,人的精神就进入了自由王国,社会就会安宁。境界所蕴涵的这一文化和精神价值在今天已经受到世界人文学者的普遍重视。现代物理学理论也证明了中国人文精神的高明与伟大,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是归一的,早晚归东方,而不是归西方。就境界来说,西方思想是“有对”的,而中国是“无对”的。中国人以抱一为天下式,西方则没有这个“一”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重以不变应万变,而这里的不变不是绝对的不变,而是“得一”大道上的变化。过去中国文人做过这样的对联,上联是“千山千水千才子”,下联对道“一天一地一圣人”,显然后者略高一筹,这是一个境界问题。而这个境界就是被现代人大都不认识的大化之境,它是靠天地万物育化而成,它应是与众生同体,合天地成形的大象之境。其大为无限大,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有才者任意驰骋,尚不能触其边角。这个境界可谓正大而光明……[详细]


艺术风格与艺术追求





霍春阳作品

不求繁芜

霍春阳在他30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固守“以淡寓浓,以简寓繁,以疏寓茂,以轻寓重”的创作理念,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参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为画界所赏。他的作品不求繁芜,不重尺幅,寥寥数笔,一杆劲竹、几株兰草便跃然纸上,给人一派幽远沉静、古雅端庄之美。美术评论家梅墨生在评价他的画时说:“相对于如今那些满纸莫名其妙的满塞的‘黑画’,张扬的纵横涂抹的‘大’作,我品尝到了一种平淡幽远的意境寄托。”……[详细]

简淡冲和

面对传统,霍春阳虔诚地吸纳。面对自然,霍春阳又能以当代人的感受去悉心体味,这是他的作品既有传统,又富当代意味的重要原因。他吸纳传统,最终表达的还是当代人的审美趣味。“每个画家对待自然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和前人相比,我的情感自然具有当代性。”和别人相比,他似乎不够关心那些宏大的、刺激的场景,他关心的是自然细微之处的美,向隅的梅花、池塘一角的残荷,这些清幽的景色让他冲动,让他的作品具有了自己的情味……[详细]

彼此不觉之谓神

“文人画”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宋以后几乎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在其后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他的哲学内涵,也因为承认了“道”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承认了“心”的物质因素和其可调节性,承认了“性”与“天”的统一性以及在文化上体现的完美性而日趋丰富……[详细]

瘦劲方通神

在霍春阳先生的笔墨语言中,笔和墨是交相响应的。他似不赞成“大泼彩”和“大泼墨”,认为笔墨是不应该分家的。霍先生之用笔,于素尺方寸间蕴含着力度,这样墨不离笔,看得出是为画者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功力所控制的,正所谓“瘦劲方通神”,有力度方可笔下出神而达韵……[详细]

无异言而生清净心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整体性的思维,即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然后再在“圆”的体系中宏观地把握最本质的东西。霍春阳先生的成功,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天分,勤奋,认识力、经验、环境等等,虽不可或缺,然更多的还是有赖于他对中国传统真正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他深悟所谓“珍珠虽小,鉴包六合;镜子再大,所照必偏”的道理,以为惟有圆,才能通,惟有通,才能天人合一,才能创作出自己达情顺性的作品,使自己的艺术有源有流。创作如此,做人亦如此,这也许就是霍春阳先生一生崇尚的艺术状态和生活准则吧……[详细]


与道适往 著手成春





霍春阳作品

对于美的追求,游于艺而成大器者都会经历质文三变、周而复始的悟道过程,即由平正而求险绝再复归平正的道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一种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心态,其魅力在于对华丽藻饰的超越,这是一种觉悟。而霍春阳在完成了复归于朴之后,以至情至性,本色纯真的心境突破了对朴素之美的自觉追求,下意识之间置身于不自觉的本真境界,这是对古人“素以为绚”、“绘事后素”的完美诠释。

传统文化是霍春阳精神世界中的大自然,而绘画艺术则是释放这大自然中阳光雨露的最后纽带,也是霍春阳人格魅力的传神写照。他从未想过超越齐白石,也未曾攀比潘天寿,他只是想古人若见他或许会称兄道弟,他的人品、画品冲和圆融,清新得宛如新婴儿落地时的第一声啼哭。

面对他的画作,我们感受不到惊世的悲哀和骇俗的震憾,能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般的中和之气,中则正、正则和、和则宽、宽则大度雍容,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是为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是这种安详冲和之气,才能真正孕育出中华文明魂魄中固有的元气-----浩然正气。这便是霍春阳对于当今画坛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详细]

  搜狐艺术客厅由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于2008年联合创立,是一档网络高端视频访谈节目。四年来,几百位来自中国各地文化人、艺术家来此做客,通过搜狐网平台与全球华人网友分享他们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认识、观点和争鸣。经过几年努力,搜狐文化、艺术客厅已经成长为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访谈、艺术视频节目之一。

编辑:刘畅 设计:郑妍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艺术客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