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知一知二之间:卢甫圣艺术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这是继2007年上海美术馆启程以来,“卢甫圣艺术展”全国巡回展的第十回。展览呈现了卢甫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人物、山水、花鸟等诸多题材的代表性作品,以及30年来积累的等身著作、诗词文献。

  为更好呈现学者型艺术家卢甫圣的作品,此次展览突破以往展览的固有模式,采用多媒体、数字化等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来呈现艺术家的立体图景,将带给观众别样的文化感受和视觉体验。

姜珺

  卢甫圣:1949年生,浙江东阳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朵云》、《书法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擅长中国画、连环画及美术理论,曾主持修编多套艺术丛书。


卢甫圣:中国禁忌的东西太多

卢甫圣:绘画之所以存在,并非为了把可见的东西重复一遍,而是为了把看不见却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

在这个不断创造新的可见物的过程中,人们充分运用感性、知性和理性,运用想象、意趣和机杼,或切入或游离或超越于历史发展脉络,为视觉形态的日益丰富带来了无尽可能。

时至今日,一种更加偏重知性的艺术选择渐渐崛起,它往往将具象与抽象、本体与跨界、存在与虚拟、哲思与观能糅合起来,从中西古今相交错的时代语境中捕捉亦此亦彼的灵感,使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尽可能趋向于知一知二之间。


卢甫圣:在精神层面上的神游

吴洪亮:他游弋于传统与当代

搜狐艺术:吴老师您好,这个展览名字叫“知一知二之间”,怎么理解?

吴洪亮:这个名字是源于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卢先生的艺术思考以及追求都指向一个视而非见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实质。在做中国美术馆那个大展的时候,我们想用一种更特殊的方式来呈现他的作品,恰恰他这时候创作了一件非常浩大的长达37.5米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一种语言描述来把这件事呈现给观众。卢先生自己起了几个名字,我们也都在起名字,最后当“知一知二之间”这六个字发到我邮箱的时候,我非常兴奋,就用这个名字!俗语上讲“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和“二”好像说是表象和本质的问题,或者形式和哲思之间的关系。但中国人也有“一生二、二生三”,“一”和“二”恰恰是事物从开头到另外一个境界的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部分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它并不是一个数学题1+1=2,而是一个起点和目标之间的逻辑,这个逻辑恰恰是我们人在天地之间去追求的一个过程,里面所蕴含的好像是一个不清晰的状态,但又是一个清晰的状态的表述。当时这件作品命名为“知一知二之间”,而我们也把展览叫这个。还有一点,很多人做展览的时候不会特别注意在语言学上的这种音韵的可爱,比如起名字一般说后面要有开口音,中国人写诗也有平仄关系。“知一知二之间”这六个字建构了很有趣的平中看奇的音韵。卢先生的作品也有这个特点,我们进入很容易,它很和谐,颜色很美丽很漂亮,但是再仔细看,好像离你很远又有一点说不清楚的东西在里面,这种气质也是卢先生对艺术思考的表象,所以与“知一知二之间”对应,卢先生的艺术、绘画,是思想者的绘画,他总是思考在前艺术创作在后。




卢甫圣作品

搜狐艺术:我看卢先生的作品跟其它国内艺术家现代水墨艺术家的画不一样,他对于那种传统的中国国学的东西钻得非常深,他给画起的一些名字充满古风韵味,而现在很多水墨画家甚至都不知道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怎么看待这种重传统的价值观?

吴洪亮:今天我们说当代,其实真正当代艺术是现在主流行为的一种梳理或者先锋艺术是一种梳理,卢先生作品最传统也最当代,这恰恰是你刚才说的,我觉得你很敏锐,最传统也最当代。卢先生说过一句话对我特别有启发:我们向东走,就会对“东”这个方向有特殊的爱好,我们以为一直在向东走,但是这个世界是圆的,我们在往东走的过程当中回到了我们生命的起点或者我们行走的开步的起点。这就是中国哲学很重要的一点——它是循环的,它是跟这个世界融合的,你走的方向如果是单向性的就是往前吗?你可能往后!传统和当代之间可能是最近的。所以卢先生在追古人的时候,也许是以现在的方法关注未来。这在中国的传统中是很正常的,就像太极谱。但是20世纪这个特殊的一百年之后,我们自己就像你说四书五经不是真的那么了解了,是我们自己断裂了。卢先生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学者,他的很多学术研究在提示我们这片土地中产生的哲学、文化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份贡献我们今天应该有资格也有自信把它认认真真地再次研读再贡献给这个世界,这是跟很多艺术家不一样的。




卢甫圣巡展开幕式茶艺表演

搜狐艺术:就水墨而言,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中国水墨画其实千百年未变,它承载的东西总是儒、释、道的衍生变化,变化基本不大。当代水墨很多人一直非常苦恼,它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转,它承载的到底是什么?是西方的普世价值或者说东方新的东西?

吴洪亮:说实话,变是不是真有价值?我觉得在20世纪好像你不革新不革命就不正确,不左就不正确,保守就是错误的。这个思维开始在这个时代变成一种标准,把你灭了才有我,这件事是不是一定正确?我先革了命再说这件事是不是正确?我做美术馆这几年有一个体会:做一个长时间段的展览,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可能几百上千张画就摆在那里,库里一堆东西,当你要表述一个内容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不是用变来思维这些作品的,我是用好不好、感不感动我来思维的,说实话在一个有限的展览空间里面赵孟頫、董其昌、溥心畬、周思聪、陆福生可能是在一块儿的,最后我们探讨这些艺术作品在他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的创新与革命呢还是说——尤其面对普通观众——我们知道这些人是谁?他们根本不知道!或者一个老外来了,他哪儿知道溥心畬跟赵孟頫中间差了那么多年,他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这张画感动不感动他。就像我们去西方一个博物馆,很多东西搞不清楚的,我们看的是感不感动我。这就回到艺术的本体价值上,能不能最大程度把一个视觉的价值呈现到最极致和人性,这是核心。卢先生属于想得比较通透的一个人,所以他的画呈现那种疏离和游离的状态使我们摸不着头脑,我们自己离他自己思考的心境之间还有一点距离……[详细]

一位用知性进行绘画的艺术家




卢甫圣作品展现场

艺术家自述:绘画是一种奢侈,而且是一种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无论对于画家还是观者,它都用最简便的方式,把看不见但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从而弥补造物主给人类留下的缺憾。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文化生产规模和文化消费能力,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奢侈,能享受绘画之奢侈的人反而少了。对于绘画来说,这未始不是件好事,因为只有排除喧嚣与浮华,而植根于真正需要绘画之奢侈的人,它才会将视觉符号升华为活生生的生命状态,才能载负形形色色的心绪、欲念和人生经验,才有希望切入那条确实指向当代、指向此刻因而必然引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长链。

作为继续享受着绘画奢侈的一员,我是珍惜这份奢侈的。每当抚纸弄笔,披轴展卷之际,那种沉静而肃穆的审美感受,那种通向尘世之外、历史之外、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超越意识,便油然而生。尽管古人的曲肱饮水或陋巷箪瓢之乐已经一去不返,但在强调反身而诚的中国文化传统尚能依稀回味的今天,保持对绘画的静观通达态度,仍然不算太难。正是基于此,我愿意将自己的奢侈公之于众,与同好们交流共享,并借以享受更多的奢侈。

卢甫圣:艺术之集大成者!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站开幕嘉宾合影

  搜狐艺术客厅由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于2008年联合创立,是一档网络高端视频访谈节目。四年来,几百位来自中国各地文化人、艺术家来此做客,通过搜狐网平台与全球华人网友分享他们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认识、观点和争鸣。经过几年努力,搜狐文化、艺术客厅已经成长为中文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访谈、艺术视频节目之一。

统筹:高敬 采访:石玥 编辑:石玥 制作:石玥 设计:郑妍

版权声明: 本期《搜狐艺术客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