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王林 |
几年前我发表过《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什么?》一文,文章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描述,引发了网上持续半年的讨论。对当下现场的中国当代艺术,我谈到了两方面的看法。在此,借《新视觉》杂志组织相关专题之机再做些思考,谨望本文读者能参阅前文(发雅昌艺术网本人博客,纸质媒体见《上海文化》2009年第一期)。
第一个方面:
中国当代艺术无论起自 1979年(北京西单民主墙首次自主举办民间艺术家个展)、1985年(以《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作为节点),还是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及当年发生的政治事件为界),文革后的中国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已在资讯方面处于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状态之中,前现代的启蒙问题并没有(因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真正得到解决”。“不管启蒙问题如何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和后现代文化语境,但回避启蒙这一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教育)和人文意识的要害问题,以民族或民生问题来掩盖民权问题的重要性,乃是中国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的机会主义策略和表现。”
新世纪以降,中国流行新左派,刘晓枫、甘阳等人均以此为由贴近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年青一代美术批评家中,新左观念亦有不少呼应。新左之所谓“新”,乃是站在文化多元化立场上,反对国际文化一体化趋势,借助后现代思想家对启蒙主义的批判,为不同文化渊源的国家现代化寻找出路。其核心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发展。中国百年受侵的历史,成为新左派言说现实的根据。然而,爱国从真相开始,对于百年历史真相的揭示与追诉,本是最应去做的事情,但却似乎并不为新左所重视。他们和毛左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清。根本原因并非是在事实和理论两方面不能切割,而是中国新左派出于自身安全与利益考虑,有意避开对极权体制的抵抗。在前文中我曾指出:“学术界大谈福柯、利奥塔等人对启蒙主义的批判,但千万不要忘记,后现代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否定启蒙主义对个人的历史的解放作用。而他们对普遍理性的反省,恰恰是因为假定理性的同一性和绝对性,有可能使某种理性比如技术观念、工具理性成为唯一合法的东西。”在中国,这种东西集中体现为党性。在毛左全面认同党性之时,新左不敢和毛左划清界线,或者说他们本来就不想划清这条界线。在新左派看来,中国适合进行渐进式改革,故新自由主义对专制的否定不合时宜。新左主张渐进、反对革命的想法并不错,但他们以二元对立的思路来看待新自由主义,并以此否定人权普世价值、以及新自由主义对极权政治政体的批判,却是大错而特错。中国极权主义或称后极权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执政者及其家族非法占取国家资源,在经济上形成利权高度结合的特权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政治上实行党政军一统的集权专政。而伴随后极权主义所出现的则是一个后谎言时代。后谎言之谓就是谎言的仪式化,撒谎与受谎双方明知是谎言,但出于利益需要公开结盟、公然欺世。一名叫素心惠雅的**网友说的很对:“既不相信自由,又不相信道德,而只能听懂实用主义的物欲召唤的心,正是极权专制卑微而肮脏的人性基础”。在美术界,这种实用主义物欲所导致的乃是四处泛滥的成功学。其策略影响甚巨,却没有任何学术问题可言。在一个虚伪的国度,一切享乐均是虚假的,成功的享乐更是如此。
从思维方式上讲,中国新左派未能超越现代主义老左派二元对立的思路。他们对启蒙主义的否定不仅罔顾中国社会前现代尚存的现实,而且从未对特色论、差异性和多元理性进行过认真反省与合理论证。以民族主义勾兑极权主义,将现代化的必要性归于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这是很有问题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只关乎经济发展,人的现代化、法的现代化和国家体制的现代化是同步进行、互为因果的。这是在中国谈论政治、讨论艺术时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批评界避不开新自由主义和启蒙问题的根本原因。
现在回头来看八五思潮,其实带有启蒙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八五新潮美术运动不仅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封建传统,而且针对中国现行体制的集权状况,体现出青年一代艺术家要求分享文化权利的历史使命,其意义乃是对个体精神的解放作用。正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连接着启蒙主义和新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多元化、大众化、日常化,更强调差异性、历史性、过程性。所以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因为新左派关注的文化特殊性问题同样在新自由主义视野之内。哈贝马斯就曾经论述过:“宪政的原则,只有当它们置身于由公民构成的民族的历史情境之中,从而与公民的动机和意图建立联系,才会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形式,并成为动态理解的建立自由的人和平等的人的联合体这个谋划的推动力量。”(转引自《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应奇著,三联书店2003年5月版)。
艾在前不久网上采访中说:“对自由的主张很大一部分在于为自由而进行的斗争,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我觉得奋斗的过程本是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为自由而奋斗,这正是八五新潮美术的先锋精神和批判意识。当代艺术对于尚未建立起公民社会的中国历史而言,从观念到形式、从思路到审美,始终具有普世的启蒙作用和精神的解放作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