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艺闻
深度 | 价值 | 艺见 | 展览

公共艺术改良刍议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王远
  • 手机看新闻

  “公共”包含物质与意识问题,具有排他性的,对应“私人”而获得意义价值。公共也是一个政治、哲学或社会学概念,其中关系到意见分配,决策共识等社会问题。艺术与情感发生联系,具有共性与个性差别。公共与艺术两者的融通产生权利与情感程度。但是,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并置于公共领域成为公共艺术,产生了历史价值观的“公共”问题。

上海世纪大道上的公共艺术作品《日晷》
上海世纪大道上的公共艺术作品《日晷》
美国芝加哥公园广场上由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创作的雕塑作品《云门》
美国芝加哥公园广场上由英国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创作的雕塑作品《云门》
丹麦哥本哈根的公共艺术作品《美人鱼》
丹麦哥本哈根的公共艺术作品《美人鱼》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王岛约翰·巴佐夫创作的雕塑作品《莫比·迪克》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王岛约翰·巴佐夫创作的雕塑作品《莫比·迪克》

  我们周边发生的变化与个人有关吗?当然,关系是肯定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物非人非的惆怅……当然,有些出于商业目的,有些毫无保留价值,有些还在讨论中……那都是可以理解。不过,我们还看到了新的景观在不断涌现,业内谓之——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民众还来不及明确相关定义与价值意义,更谈不上认知程度。公共艺术是在未明意义的情况下骤然发展起来,建设好了也不会获得更多人赞扬,建设坏了或将引来非议。其中问题不仅仅是资金来自私人还是公共投入,而是对公共艺术的概念不清,因此对后果自然产生异议。这也是城市发展中艺术在公共领域中回避不了的矛盾。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艺术家

  “公共”包含物质与意识问题,具有排他性的,对应“私人”而获得意义价值。公共也是一个政治、哲学或社会学概念,其中关系到意见分配,决策共识等社会问题。艺术与情感发生联系,具有共性与个性差别。公共与艺术两者的融通产生权利与情感程度。但是,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并置于公共领域成为公共艺术,产生了历史价值观的“公共”问题。

  “公共”含义我们不能忽略历史价值观(过去性、现在性、未来性)讨论,在此基础上才足以给出公共的价值结果。

  “过去性”,我们如何考虑延续至今的城市公共历史遗存物。比如,一栋年久失修的建筑,一尊百年的方塔或是已分化千年的石雕洞窟等等。这类问题,在以往发展的教训中已经引起警觉。

  “现在性”,呈现出过去与现时发展的矛盾。现在性是解决公共与单位或私人融合的共识性问题。虽然,这是一个难以达成圆满的“群”,然而,是否在向这一方向去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未来性”,基于过去、现在的考虑,对未来广泛的公共价值意义瞻望。诚然,一个公共的城市规划或区域景观或建筑或雕塑落地,都离不开具体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或单位领导的意识决定,这一决定的结果,将带来能否关照过去与现在的群体意识,以及应对未来广义公共价值观。

  比较难以处理的是发展(现在性)带来的与之(过去性、未来性)冲突。从人文观角度而言,对于今天人们(不同年龄与层次)生活品质的关照以及生活理念的诉求,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我们需要房子、汽车、空调等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娱乐、文化、消费以及对周边生活环境改造诉求等等。

  那么,相对私人的决定可否涵盖公共群体的历史价值观(历史性、现在性、未来性)?这只是一种单面思考。可以说,没有私人也没有公共,不同个体或单位组成不同众体,他们合并从属于公共群体。个体或单位能否代表公共群体,并能代表历史价值观?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比如,当一个艺术家在个人工作室做了一个宽十八米,高二十米,重四十六吨的雕塑时,没有人会认为艺术家在做公共艺术,但是,如果把这一雕塑放置于浦东世纪大道上并替换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或将人们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与己无关的艺术家私人雕塑作品了。当然,民众也不会认为个体可能在世时见不到它的不存在。那么,议论就来了,每天都避不开、这么难看,不和谐,古建筑拆了可惜,没有考虑周边环境,区域性不强,城市文化特征没有,是否通过公开招标,用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决定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接踵而来。这里面,显示了艺术家(私人趣味),部门(单位态度),民众议论(公共价值)等共识与制度问题。

  虽然,私人、单位与公共群体在目的与结果上有着愿望与现实之差,但是,事物毕竟发生在公共领域并牵涉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价值观问题。民众的参与、讨论体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与对现有制度的态度——虽然,很多情况是事后发生议论。

  “公共艺术”的广义性与狭义性

  广义性是从更宽泛角度去定义,通常指具有艺术性地涵盖整个城市空间(包括交通网络、建筑生态群、商业集聚中心等)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策划的大型艺术类公共项目。公共艺术狭义性是指在一定公共空间与区域中产生具有艺术特征关系的形态,其形式有戏剧、电影、舞蹈、演唱、雕塑、环境装饰、博物馆、建筑等,甚至包含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影像多媒体艺术等以及一些前卫实验性的并在不同感官上发生作用的各类公共艺术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广义性与狭义性决定了它是在人文、艺术、社会、自然、科技等多重领域相互交叉的学科。

  公共艺术项目与艺术家、单位、民众

  当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落地并出现在我们眼前,其实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活组成部分,然而,背后无法避免多方历史与价值观的碰撞。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如何达成共识,完成艺术的公共价值意义?其中涵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艺术家(或团队部门,项目承接方)、单位(私企或公共事业部门,项目发布方)和民众(包括专家与市民代表,评议方)。

  城市发展带来面貌更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问题化解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艺术家等概念以及相互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今天的公共艺术项目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于公共艺术项目与艺术家、单位、民众三方关系阐述只是提供一些现状与思考。实际发生的公共艺术项目的主导力量与关系作用出于价值观与权力等因素是难以平衡的,解决路径无非个人、单位、民众所达成共识的制衡机制。

  公共艺术的产生是一座城市走向文明的标志,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罗马的母狼、科隆的教堂、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悉尼的歌剧院、哥本哈根的美人鱼……世界各地都对城市公共艺术表达了各自的价值理念与诉求,它们提升了城市的品格,熏染了几代人的性情,并使生活在那里的民众感到自豪,同时,也得到了来自异域民众的敬仰。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在现有状况下,还只是在传统艺术类型里建设。我们可否考虑一下公共艺术的发布与形态能否多样化一些?公共艺术项目发布方可以是来自官方、私营单位;也可以是来自民间、业主、社区、学校、团体、个人等单元。公共艺术项目形式可以是固定物体;也可以是事后不留痕迹的公共艺术活动,如:一场有意义的社区艺术互动项目,一场有趣的行为艺术表演,一场户外影像灯光艺术秀,一场舞蹈、演唱、朗诵会等等,甚至,可以在虚拟的互联网公共空间产生艺术活动。通常,人们习惯于把公共艺术界定为固定的物体,而不把那些不留痕迹的活动作为公共艺术。我以为两者都是公共艺术形式,并有必要加强不留痕迹的公共艺术活动,减少固定物体的公共艺术项目。

  我并不怀疑一个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背后的艺术家、单位领导、民众的能力与责任感之类的事,因为,这种怀疑对于前期不够公开的公共艺术项目是没有作用的……我考虑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我们是否有权力(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投入)去做并完成一些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空间……并可能持久影响几代人的项目,这也是我前面几次提到历史价值观的未来性——如何表达出广义公共价值观。因为,我们也是如此被过去的未来所影响的一代。如果一个公共艺术项目的考虑时间与范围有限又幻想创造历史,我无法不认为是在假“公”济“私”,如此,也不会懂得怎样重视历史,反之,历史也不会在乎之……或许拆了再建后再拆再建……或许我们正在遭遇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arts.sohu.com false 东方早报 https://www.dfdaily.com/html/8759/2016/7/13/1362168.shtml report 4561 “公共”包含物质与意识问题,具有排他性的,对应“私人”而获得意义价值。公共也是一个政治、哲学或社会学概念,其中关系到意见分配,决策共识等社会问题。艺术与情感发生
(责任编辑:张宗喜)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