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个人设计观点介绍
“设计”这个词
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常提给自己的“简单”问题。有时候我想,它就像一杯卡布奇诺,使没有阳光的下午依然充满暖意,在具象的物理需求之外,又为我们的心路历程存留美好。它源自平凡的生活,又归于生活……我想,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吧。
我太喜欢设计,因为它蕴含种种可能和新奇的挑战。对我而言,设计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点滴所需的全新解决方案,“原创”并不是它的精义,而是它的底限……有如我们的道德底限,你做到了最起码的诚实,也无可夸口之处。所以,我们不要再拿着最基本的底限而夸夸其谈。设计,更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摒弃需求而追逐形式,只是在“哗众取宠”而已。之于需求,物理层面的还好把握,而心理需求就要我们好好拿捏了。所以,设计更像是在传递一种乐观的生活体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和分享生命中的精彩和身边世界的美好瞬间。因此,设计之于我来说就像是每个崭新的早晨,令我满怀期待……以新鲜的眼光看待生活,那些或大或小的感悟就自然成为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假如你的生活已无精彩可言,那你分享的又是什么呢?你也不希望只是一种干巴巴的形式而已吧?!所以,做设计先从做一个有趣的人开始吧……
设计与艺术
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当你的身份总会徘徊在两者之间时,或许你的创作会变得不伦不类;当人们还需要通过辨别才模糊断定出自你手的是一件设计品还是一件艺术品时,那么也许你的设计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简言之,设计不同于人们常识之中的“艺术”,它已超越自我意识,而更关注于集体共识。
温暖设计
“酷”字当道的今天,还有谁在静静地关注着人们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温暖”?设计是有温度的,它不只是体现在色彩、触感上,更在于人内心的温暖体验。在淹没于钢筋水泥之中的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却淹没不了充满张力的温暖期待。
温暖设计,主张设计超越“形式主义”,注重内涵并关注生活感受。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已并不缺少设计与技术,而真正缺少的是对于生活的温暖体验。
其实,亚洲文化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它由来已久的审美哲学上。当我们今天再度回溯过去的风雅,滤去那些因科技落后而存在的无意义的消耗与浪费的浮尘,让人感到温暖的,仍是文人设计中凝聚于物的精神,一种将人的所触、所见、所闻、所品,甚至于所思的感受作为一切设计的核心态度。
传统文化与共性需求
近邻日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汗颜。很多享誉世界的日本设计师,都善于将传统材料的延伸到当代设计里……而我们的漆器、扎染、木作等等传统技艺都有可传承之空间,但是可悲之处在于我们传而不承,我们留下的往往是符号,失去的是精神。
今天,越来越多对自身文化身份充满信心且有所坚持的中国设计师们,开始专注于如何将由来已久的传统审美和哲学体系延续于当代的审美设计之中,期待形成新的韵致。在那种不同于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中,让有所思的设计者都放慢设计的速度,更多地注入思考的力量,以自己的行动关注和改变生活的要求,也在实实在在地带给如今本已冷漠的生活轨迹以更多温暖的里程。
在我眼中,传统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过去完成时”。今天的生活点滴一定会成为若干年之后的“传统”。在设计的体系中,我认为无法抛开当下的生活需求而单独提及传统,反之则失去了我们的囊中财富。
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无需赘言,设计亦然。当代设计从关注地域文化到对于人类通性需求的思考,都可以表明这一点。比如,“DIY”“跨界”等等词汇并不只是媒体热炒的概念,它们无一例外地映射着人们的生活需求。“跨界”也不是源自视觉疲劳之后的表象形式组合,更源于人们生活纬度的扩展和跨地域文化的丰富融合……试想一个生在中国、长在欧洲又工作于美国的年轻人,跨界已然成为他的生活缩影,而不只是一种设计形式。
在我的设计之中,我更关注于人们的通性需求。喜悦、放松、温暖和爱……哪怕人们在其中体会的一丝暖意,我的设计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一件家具的意义
很多朋友喜欢我的Kidult系列,因为它会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你可以随意定义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绝对正确的那一个;我也喜欢看到人们在上面自由坐卧,那一刻它有如一件充满魔力的大玩具,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功能化等物理需求并不难以满足,而我们的心理需求却日渐强烈,家具或许也会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之中扮演角色。
我之所以喜欢老物件,因为它们蕴含着我们的成长记忆,最最美好的,是其所承载的故事,而不是表形。我想家具亦是如此,简于形,而精于意。材料和工艺固然重要,但是之于一件家具所蕴含的精神,那就是次之又次了……我之所以喜欢设计师Tokujin Yoshioka (吉冈德仁),原因就像他自己所说用一种简单的方式给人们惊喜……,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他让普通的材料变得有趣,让有趣的材料变得更加有趣……我无可抗拒的喜欢儿童画,那种抛开形式感的自由表达,恐怕是慢慢成熟的我们失去的最最珍贵的状态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