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书画拍卖市场一路高歌,成绩卓然。它的强势崛起不仅挽救了经济危机对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冲击,还引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短短数年内雄踞世界首位,功劳可谓甚大。然而业内人士在讨论书画市场的骄人成绩时,却往往不经意地忽略了功勋卓著的书法拍卖市场,甚至传出“佳书不如孬画”的言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业内人士有如此评价?如今的中国书法拍卖市场又是怎样的状况和态势?本文从书法拍卖市场的专场兴起为切入点,对真实的成交数据进行客观分析,试图探寻其崛起的背后根源,力争为读者详细解读中国书法拍卖市场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幕后英雄 谁与争锋
—纵观中国书法拍卖市场的激流勇进
文/苏坤阳
书法作为中国抽象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被世界各国所公认。“书画同源”使得中国绘画从起初的客观写实发展到主观臆想的笔墨,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绘画。众多近现代大师也视书法为佳画标准的首要因素,然而如此重要的书法艺术,却被众多的投资者束之高阁。昔日最为普遍的书法如今成了高门槛、小众化的艺术收藏品类,这也使得国内的书法拍卖市场始终处于位高价卑的尴尬处境。
定向拍卖国宝回朝 专场兴起千万频出
![]() |
米芾《研山铭》 |
![]() |
索靖《出师颂》 |
![]() |
王铎《草书诗卷》 |
如果说10年前中国书法拍卖市场发生过什么大事记,那非宋代米芾《研山铭》与晋代索靖《出师颂》莫属,两件身价超过两千万元的“高价”拍品,不仅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也使得“定向拍卖”成为中国书法拍卖市场的特有模式。虽然这两件国宝级拍品有幸被政府收藏,置身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其特有的拍卖模式对刚刚兴起的中国书法拍卖市场产生了些许的影响。直到2007年春拍,中国书法拍卖市场的春天才悄然来临。刚刚成立的北京匡时首次推出“文字的力量—中国书法篆刻”专场,就斩获3353万元的成交额,其中文征明《行书书诗卷》以1111万元高价成交,成为国内书法专场首次破千万的拍品。良好的拍卖业绩不仅使得业界同仁为之振奋,也使得北京匡时下定了持续举办书法专场的决心。同年秋拍,北京匡时抓住机遇,一举推出《明清书法》和《百年遗墨—二十世纪名家书法》两大专场,分别以2192万元和1654万元的成交额,以及高出80%的成交率,再次让业内同仁刮目相看。无独有偶,远在江南的西泠印社推出的王铎《草书诗卷》以1691万元问鼎当年书法拍卖市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