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现在只买自己还没有的
黄建华的藏品是很难进行数量统计以及归类的,这种“不专一性”让他对所有门类都有涉猎,而其收藏原因则五花八门。红酒和雪茄是因为每天消耗的量很大,就一边消费一边买,结果买的比消费的多,就成了收藏;收藏手表是因为喜新厌旧,买了一块手表之后,看到更好的就继续买,然后有好几百个;自行车的收藏是因为自己有个自行车生产企业,因此一看到喜欢的自行车自然就买了下来,2008年奥运会上香港选手骑的那部自行车现在就在他那里……所有的这些收藏门类都是黄建华的爱好,唯独艺术成为了他的事业,并持之以恒地痴迷了几十年,而其艺术收藏的引路人则是他的父母。
黄建华的第一件藏品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完成的。在英国读书时,父母去看他顺便协助他买了一幅19世纪初的欧洲老油画,这幅画他一直保存到现在,他也因为这幅画与艺术产生了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黄建华开始将大部分口袋里的余钱都放到艺术上了。“当代和传统我都喜欢,美的境界不一样,我不专一,喜欢就好。”四王、唐伯虎、沈周、张大千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家作品都在黄建华的藏品库中,写实艺术家中艾轩、陈逸飞、王沂东、杨飞云的作品他也很齐备,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就更齐整了,无论是哪个层面、哪个年龄段的艺术家,经典作品他一件都不缺。即便如此,黄建华也没有停止购买的脚步。
在位于侨福芳草地10层的芳草地展览馆内,6月29日至9月23日期间展出的“侨福芳草地欢迎您——侨福当代艺术收藏Ⅰ”是黄建华那浩如繁星的众多收藏的第一次梳理展,参展艺术家涵盖刘炜、王广义、王鲁炎、岳敏君、曾梵志、张晓刚等,同时中坚力量的傅作新、沈敬东等,以及年轻艺术家李晖、那危的作品也有参展。这些众多的作品均来自于黄建华的藏品库,而他还特意将杨韬的“工作室搬入展厅”,他开玩笑地说:“他可以永久在这里上班。”
相对于动辄上亿元的商业投资,在黄建华眼中,购买艺术品的成本并不高。他在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候开始买中国作品,那几年也是他买的最多的时候,现在看来是有失手的时候,但是没有不满意的时候。虽然不知道自己藏品的数量,但是买过什么他都很清楚,因为很多作品他都是亲自去艺术家工作室、研究画册和拍卖图录后用心做的决定,他还经常在苏富比、佳士得拍下全球最贵价格的艺术品。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买的最贵的一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是一幅从私人手中用1800万买下的岳敏君作品。同时,他还特别注重收藏艺术家的系列作品,比如曾梵志的全系列作品他都有,曾梵志还以黄建华和其儿子创作了一幅乱草系列作品,原作现在在香港,复制品就挂在黄建华办公室外的墙上。
对于每年的购藏经费,黄建华从来没有上限,为了买艺术品,他还收到自己财务人员的警告,他则告诉财务:你不能改变我的喜好,你去安排财务问题。看起来购买艺术品不吝金钱的人,在购买的时候却有自己的独特准绳:“我不能花一两亿美元买毕加索、安迪•沃霍尔了,现在都好贵,这些钱可以买好多东西。”
其实,黄建华所谓的现在不能买,仅仅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他买安迪•沃霍尔的时候,价格只有五六百万美元,他现在已经不需要在拍场上已有的艺术家作品,但是遇到合适的,还是忍不住出手。今年在佳士得拍卖期间,正在澡堂的黄建华凌晨三点接到委托电话,此前他很钟意一幅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尼•玛格丽特的作品,底价50万美元,他给的委托价是100万美元,没想到价格一下子就跳跃到100万美元以上,爱物心切的黄建华最终以180万美元拍下了这幅作品。
有时候黄建华也会卖掉一些作品,每次一卖他就后悔一次,但是对于一些自己有很多件,而艺术家也希望作品能够流通起来的时候,他也会忍痛割爱。黄建华现在的收藏有点像补缺,但是频率很高。他现在只会买自己还没有的作品,更让他感兴趣的,是与艺术家交朋友的过程。从F4到曾梵志,再到现在认识的新朋友王鲁炎、郑路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侃大山是黄建华休闲的方式。“我和艺术家做朋友是用心,不是用钱。有时候我觉得我比艺术家还棒,因为艺术家的视线是非常狭窄的,他们只看自己的作品。我手上的艺术家很多,我可以在不同语境中慢慢吸收,在很多作品还没做的时候就可以给艺术家方向。以前都是听他们的,现在都是他们听我的。”黄建华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