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位于香港会展中心大堂的海报 |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现场 |
导言:今年作为香港艺博会更名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第二年,新增了“光影现场”板块,以此不断完善隶属于巴塞尔艺博会体系的常规架构。在试水后的一年,推出这一板块,是出于怎样的考量?香港作为亚洲的艺术中心,随着M+博物馆的成立、大牌画廊和拍卖行的进驻,香港的艺术生态越来越活跃,格局也越来越多元化,面对不断多元变化的艺术生态,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画廊挑选上进行了哪些调整?举行外围展的各个画廊,又是以怎样的策略吸引到藏家的青睐?
“光影现场”,完善机制及落地策略
继第一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邀请长谷川右子策划“艺聚空间”(Encounters)项目之后,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原来的四个板块之上,新增了“光影现场”单元。每年一个新项目的节奏,不难看出香港巴塞尔博览会自身的不断调整。“在设定版块前,我们已经观察不同的方面。我首次看到光映现场,是在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上,当时是以露天的形式播放,我感到非常震撼。因此我想把这一板块搬到香港,今年既是一次试水,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说道。
1999年,巴塞尔博览会开设电影单元;2009年,迈阿密巴塞尔艺博会推出呼吁电影单元;2014年,香港巴塞尔博览会首次推出“光映现场”单元。沿溯这样的脉络,作为巴塞尔艺博会体系内与两大国际博览会接轨的举措,推出此一单元也是顺理成章,在其系统内部变成了一种顺畅的机制。在这一板块策展人李振华看来,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这一举措“在文化策略上更有前瞻性”。
特别的是,本次“光影现场”从充满商业气息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主战场隔离出来,被安放在离香港湾仔会展中心不远的香港艺术中心。选择与官方艺术机构的合作,不难看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接地气方面的策略推进,“香港巴塞尔博览会挺希望跟当地的机构保持着一种更有机的联系,香港艺术中心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希望能让项目更中立、独立的呈现录像、电影的工作,作为指向未来市场和艺术方向的领航项目。”李振华说道。
作为试水后的第二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此时注入影像单元,是否是影像艺术市场逐渐被关注的信号?在李振华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已经是整个市场的反映,所以不需要太多地考虑市场因素。在画廊申请的过程中,事情就变得清楚了。首先影像放映,与直接在画廊博览会里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这也反映出大家对与公共领域接触的兴趣,这跟以前的情况也是特别不一样的。不仅香港巴塞尔博览会这么做,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佳士得一个针对影像、媒体艺术的研讨会,现在这个时间比较有趣,真的是影像和媒体艺术的时代到来了。大家对影像艺术的市场预测,以及收藏家、艺术家的工作开始合体,开始形成一种很有趣的力量。影像艺术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艺术体验,远超于其他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体验,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在这个时代被更确定地收藏的。”
大未来林舍画廊台湾负责人林岱蔚对于这一板块的加入,也颇为看好:“影像艺术一直是华人市场被漠视的一块,在西方影像录像艺术有蛮广大的接受度。我也希望以此让华人的收藏家更明确地知道影像艺术的价值所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