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下,成其所谓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
“国内有关对艺博会、拍卖、画廊业的市场分析偏重于宏观经济、资本流动性和政府制度的影响,但忽视了市场最核心的因素:艺术的本土化和创作水准。艺术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国内艺术市场的从业人群这些年过度相信资本营销的力量,但已逐渐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第一届香港巴塞尔结束之后,朱其如此写道。
在中国的艺术品板块特别是香港巴塞尔着重体现的当代艺术品领域,资本介入引发的地震似乎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但基本上每位了解当代艺术品市场的人都会清晰的记得2008年。那一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在经历了近三年狂飙式的价格飞涨后,一落千丈,北京798艺术园区,近乎一半的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倒闭。悲观者感慨中国当代艺术穷途末路,乐观者则看到了当代艺术市场泡沫的挤出,艺术趣味的去西方化,以及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优胜劣汰。
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资本以错误的方式介入的越多,就越可以促进这个进程……这是来自西方的大规模风险投资的结果,和艺术的判断并无直接关系。2005年,有好几个大型投资项目进入中国,他们挑选了几十个艺术家,每个艺术家给100万美金,把作品全部拿去拍卖市场上炒作。他们的计划是在三年内把作品的价格炒上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然后脱手走人。三年后正好来了经济危机,这些项目大多数已经成功脱身。在这个过程中,个别艺术家虽然脱贫致富,但是获得最大暴利的是投机商人。”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刚刚过去的2014年第一波香港春拍中看到,当时我在苏富比夜场的观察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成绩用了“8300万,难掩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这么一个标题表示。因为在整个夜场流拍的4件作品中,中国当代艺术就占3件;而且相比较其他拍品的溢价,这件张晓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经历了2008年4736.75万港币的成交价后,此次上拍落槌价仅溢出300万港币;而与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东南亚艺术市场的“大黑马”,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数倍地超出了预估价。明显地展现出外来资本从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的撤离和对东南亚艺术市场的进入。而照此情形,东南亚当代艺术也必将经历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同样遭遇。
米雪认为:“艺术品需要资本营销、商业宣传,甚至有一些人说去炒作,炒作其实在西方很多艺术家、西方大画廊那里都有发生过,但本质上你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得是好的。”其实,无论是前面朱其所谓的“创作水准”还是费大为口中的“艺术判断”,所关乎的无非艺术作品的“质量”而已。而“质量”一词,正是这届香港巴塞尔的艺博会亚洲总监Magnus Renfrew在接受绝大部分媒体采访时所不断强调的一个关键词。
Magnus Renfrew说:“今年我们接到了超过500家画廊的申请,入选的画廊都是经过专门的申请流程,并严格甄选出来的,评选的依据就这些画廊提报方案的质量……从根本上我们尝试去确保对所有艺术都一视同仁地以质量论高低,包括新晋艺术家和顶级艺术家。我们所力推的一个绝对原则是不管画廊带来什么样的参展作品,他们都应该带来尽可能最好、最棒的作品,因为没人想看顶级艺术家非常一般的平庸之作,他们想看的是顶级艺术家的顶级作品,或是不太知名艺术家的最好作品。总而言之,艺术作品质量绝对要优先于艺术家的名气”。
除去好的画廊,画廊带来的好的艺术家的好的艺术作品,以及绝大部分为这些好作品吸引来的真正买家,香港巴塞尔的优势在哪里?米雪认为,香港巴塞尔最大的优势是他们能找来国际上非常多重要的画廊来参展,但是他们更多的心思应该是怎么跟这些国际画廊沟通,让这些画廊愿意带最好的作品来亚洲。“其实这些收藏家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企业家,他们都知道这个市场是怎么回事,他们都看得清楚,所以不要玩小把戏,让大家可以更公平地买到好的东西,对的东西,这是博览会必须跟所有的画廊去沟通、去推广的。”
博览会最重要的不是藏家而是参展画廊的选择,画廊的好坏由艺术家支撑,艺术家的评价则由艺术家作品来判断。香港巴塞尔在500多家竞选画廊中精选符合主题的优秀画廊,这些画廊又带来无数的艺术品,艺博会的成绩单固然重要,但在这庞大的成交数据面前,绝大部分单件的艺术成交价是那么地容易被忽略。其实,巴塞尔的成绩单更多的是属于巴塞尔的,它所影响较多的也是下一届艺博会期间画廊的参与热情及其画廊所吸引的藏家。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说,别再看这个“艺术品晴雨表”了,好的艺术品永远不愁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