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 |
邱志杰 Bosom Friend Colourful Lanterns at Shangyuan Festival Qiu’s Annotated Version (图片来源:艺术巴塞尔官方网站) |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流的当代艺术,也可以看到一流的现代艺术,这在世界的博览会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他艺术博览会都只能偏重某一方面。”卢杰说。的确,除了包含时下最热门的市场明星,以及代表未来的新媒体、实验性艺术之外,巴塞尔还是一个尊重经典的艺术博览会,在近150年西方艺术史发展线索之下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每年都会在巴塞尔上呈现。从19世纪的克劳德-莫奈,到20世界上半叶的毕加索、米罗、玛格里特、贾科梅蒂、亚历山大-考尔德、方塔纳,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欧登伯格,观念艺术大师波依斯……数量不见得多,却是各个经典。艺术巴塞尔当然不会象策展人一样向画廊要求展出怎样的作品,但在其严格的甄选机制之下所保留的这些展商和作品,也体现了艺术巴塞尔对艺术史线索完整性的追求。
因此即使每隔几年推出一个新类别的艺术单元,艺术巴塞尔也会在单元中将这一类艺术的经典之作呈现出来。再说今年新推出的行为艺术单元“14个房间”,其中就既包括了小野洋子、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历史作品,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鲜为人知的1992年重要作品《Hans, Georg》也再度重现。这些经典作品,和Tino Sehgal、Santiago Sierra、徐震等近年创作的行为艺术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当人们发现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非营利性展事对画廊支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时候,相反的,以巴塞尔为首的全球艺术博览会都越来越向学术性方向发展。这就让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所建立的价值体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当然这种价值体系并非博览会组织方单方面建立的,而是同西方主流画廊、主流艺术展事、主流艺术批评体系在某种默契中共同建立的。
然而不得不说,巴塞尔所建立的价值体系,依然是欧美为中心的。“即便是说并不想垄断权力话语和定价权,商业帝国的这种全球扩张肯定会带来一个统一的机制,一个标准化的价格系统,这种东西对第三世界国家成长的画廊,收藏家、机构来说,不得不选择接受洗礼,否则你就会变成系统外的边缘。”独立策展人顾振清说。
因此,以中国画廊为例,大多数非西方国家的画廊在参与巴塞尔博览会的时候,都会选择更具“国际语言”,或者说更符合西方艺术价值观的作品。然而汉雅轩此次的参展,带来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意趣的作品,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以巴塞尔为代表的西方主流艺术价值体系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接纳姿态,同时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努力将中国文化以当代的方式融入国际艺术系统的成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