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立严
古人云“水到渠成”,是为至理名言。年轻的曾三凯从闽南大地一路书香盎然,直达京城。春华秋实,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翰墨芳菲,一派大家风范。
曾三凯的硕士研究生阶段是在中国美术学院渡过的,而其博士生的研读是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完成的。众所周知,两大院校的具体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南北的绘画探索分析,北方以北京为首的绘画创作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一种内心壮美的艺术追求;而南方以江浙为首的艺术创作更注重表达生活的小趣味和灵巧的笔墨功夫,这两种艺术创作各有所长。因而两大教育体系精神互补,也为立志求学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开辟了更为广博精深的探索发展空间。曾三凯是聪明的。在中国画发展的繁荣时期,曾三凯选择了在南北两所著名院校完攻读山水画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这无疑是画家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艺术坐标定位在高格上,知难而进。这样在得天独厚的艺术王国里,使他敞开心扉吸纳着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琼浆玉液,而强身健体。在他那里,中国山水画已变成了民族文化心灵和历史情感的寄托。这样一来,他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探索便具有了全新的时代意义。其力图将山水画的创作推向极致的丹心可见。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从荆关董巨一直延续到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等历代大师,首先是学者才成为其画者,一个文化修养之集大成者,才有望成其为艺术大师。艺术家的民族文化精神、人格魅力对现实生活的体悟与艺术家的综合素质是成正比的!
南北迥异地域差异和文化氛围差异并没有障碍和束缚曾三凯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探索,反而深得其神髓,守住民族文化精神这一根本,以灵敏的艺术气质和深厚的文化涵养,揉合出一曲超逸脱俗、淡雅清丽的韵律,完美和谐的山水乐章。性灵、修养、才情全在其中。正所谓“集其大成,自成机杼”。所以曾三凯的画中既有宋人的浑厚大气,元人的野逸,又有清人的纵横排傲。那翰墨淋漓、浑厚华滋的风骨,风行雨散、空灵内秀的神韵,气韵贯通,静中求动,秉性而睿智。丹青舞动中一任自在、无拘无束、轻松自如的展示着自己的艺术魅力。足见其艺术功力和文化涵养的博大精深。所以,他绘画中的“临事制宜”与“从意适变”,飘逸散淡之情怀与气韵贯通之笔墨揉和的自然而然的天衣无缝,畅情达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儒家所说:“万物皆备于我。”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可谓体性悟道,妙言造化,物我造化。所谓“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上,左右修竹。白云初晴,丝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画家脱尽尘俗的胸襟与自我精神“共成一天”境界之艺术写照。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审美标准。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自然丘壑内应,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川传神。”恽南田说:“画家六法,以气韵生动为要。”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有这样一段论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渣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曾三凯认为:“这段话,非常准确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中国艺术那种融汇主观与客观、人工与自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一种融合二者的东方意象关系,即通过人工的笔墨去融汇虚境与实境,以致因心造境,再造出天地之外的东方意象的灵奇。”唐岱在《绘事发微》中对笔墨与山川在气韵、精神上的合一性说得较为具体:“画山水贵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凡物无气不生。山气从石内发生,以晴明时望山,其苍茫润泽之气腾腾欲动,故画山水,以气韵为先也。……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使石上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故年轻的曾三凯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以灵性驾驭笔墨”,似信手拈来的笔墨造型,灵动多变的丰富画面,诗情律动的美,都抓住了山川的神情气韵,“再造出天地之外的东方意象的灵奇”。正如黑格尔所言:“主体抛弃自我,意识就伸展最广阔,通过摆脱尘世有限事物,就获得了完全自由,结果就达到了自己消融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
曾三凯的作品颇具文人画风之特点,而且继承了传统文人画之神髓。石涛就讲:“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故曾三凯的画具有极为深厚的传统功力,极讲究笔墨功夫,却又分不出纯属具体的哪家哪派。师古而不泥古,传统出新。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川水训》中谈山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曾三凯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泉落青山,白云出岫,坐卧观之,可居可游。“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的天人合一的诗一般的“大象”,启人无限遐思。由此可见,年轻的山水画家的内心世界,蕴籍了“奇异之秉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 ”与烂漫天机。“一帘烟雨,润物无声。”“达心适宜”,“不染俗尘”,这既是他的画境,也是其心境,隐含着无限的禅机。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创造出一个象征的隐喻的世界。艺术家的天性愈高,涵养愈深,则作品的意趣愈浓。”曾三凯以其灵敏的艺术气质和深厚的学识涵养,开阔的艺术视野,传统出新,因此提升了画面的境界和格调,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和审美空间。其绘画与作诗,以得趣生韵为上。因而观其作品,清新脱俗,格调高致,迥出天机,仿佛置身于静逸空灵,淡泊宁静,潇散清冽,天人合一的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平生心灵之自然回归的精气神,与诗一般的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沉着酣畅的笔墨,淳厚而幽远;清雅自然的韵致,空灵中见温厚;丝丝的玄妙之音,飘逸中得沉稳;超拔不俗的审美情怀,一种深层次的视觉震撼力,那诗意丰厚的美,自画面中跃然而出。正如潘天寿所说:“奇中能见不奇,平中能见不平,则大家矣。”
“腹有诗书气之华。”曾三凯以其丰富灵敏的内心世界,书写着中国山水画从笔法和格调、气度和意趣上产生了全新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精神魅力,诗书画印融会贯通,脱颖而出,已达到了高华之境界。
闽南孕育了曾三凯的灵性和秉赋,美院的学习深造,丰富的文化修养成就和发展了曾三凯。“得自天机,出于灵府。”“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宜适便,有若风性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最为风流。”用张怀瓘《书议》评王献之书法语来评价曾三凯的画,或许并不为过。我们应当作如是观。“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宜适便”,正是曾三凯中和隽永、淡泊宁静、秀雅温润、澄味怀象之写照。曾三凯勤学精思,取法上乘,才华横溢,以“简淡”养其身,以“虚静”为终极,气韵与骨法兼得,出手非凡,终得大成,笑傲今之中国画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