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 |
14春0916 吴作人、萧淑芳致斯百、光璇1通2纸 1964年 信封:22.5×16cm;信纸:25×52cm,28×28.5cm |
大师归来
1945年抗战胜利将至,国内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一向自以为超政治,一心做学术的吕斯百不可能持超然立场。同年十月,他参与的重庆教育文化界名流750人联合发表的“为争取胜利敬告国人”书日后被认为是对1945年2月22日新华日报所载“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签名”的“反签名”,建国后成为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反复交待、检查的政治“污点”,是他一生耿耿的思想包袱。
此后二十余年间,虽然先后主持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和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但吕斯百的这些成绩被刻意的回避和抹去。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不知写了多少“交待材料”,1973年1月16日,“历史包袱”最终压垮了他,是日入夜,盲目地在街头苦踱一圈之后,他在家中自尽。享年68岁。因其离世年代的特殊性,留下了许多遗留问题,没有“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吕斯百终于“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夫人马光璇教授1996年4月4日病逝,享年82岁。生前,她亲眼所见了为吕斯百在她主持下,《纪念吕斯百遗作展》先后在南京、兰州、北京举办。其临终遗愿为吕斯百出版一本画集,也由他们的好友——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1997年完成,主编出版。
2005年3月19日,在吕斯百百年诞辰之际,“著名油画家吕斯百先生及夫人法语教授马光璇先生纪念墓碑揭幕暨灵骨安葬仪式”在北京万佛陵园“名人墓园”举行。吕斯百得以与他的老朋友吴作人、赴法老同学、老室友王临乙安葬在一起。
2005年10月“纪念吕斯百诞辰100周年画展”在“徐悲鸿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中举行,其大批代表作品极为难得的与观众见面。许多专业报刊杂志对此给与了报道,吕斯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及美术教育事业中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确认。
吕斯百的作品市场流通罕见,文革期间作品抄家全部存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革后,极少部分返还给家属。这批旧藏因系吕斯百多年的心血收藏以及与友人间的情谊见证,家属百般保护,才留存至今。
岁月如歌。在吕斯百先生逝世四十年后,这批藏品与信札的首度曝光,在还原吕斯百先生的艺坛地位和人际网络图式之同时,也使我们对动荡的二十世纪大时代中的艺术史增加更为生动的理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